智库中国 > 

于泽:从技术演进看中美贸易格局变化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智库中国 | 时间:2018-07-30 | 责编:于京一


中国网讯 近日,中国网智库中国与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联合举办第五期中国圆桌“中美贸易战的思考、应对与未来”主题论坛。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于泽表示,随着制造技术的数字化、智能化等变革,中美两国贸易模式会发生改变。丛技术演进角度看,这次中美贸易战,会塑造未来全球贸易格局。

美国本国三方对贸易战的不同诉求

中美贸易战中,特朗普、美国民众和美国在华企业一致对外,但诉求不同。特朗普关注的是世界秩序,美国民众关注的是全球化过程中利益的改变,在华外企关注的是本身在中国的地位逆转。

特朗普的诉求表面上看是减少贸易逆差,实际上是美国对贸易秩序和世界秩序的重新定位,已将中国视为与美国存在竞争的一方。特朗普虽然是一个商人,政策中有强烈的个人烙印,但他对中美两国的判断是基于战略层面的,不仅仅是商人利益。

美国民众关心的核心问题并不是贸易战,而是能否通过贸易战改善自身处境。支持贸易战的美国民众将其切身感受的收入分配不平等和中国的开放、崛起联系在了一起。近年来,美国的社会收入分配状态正在从正态分布逐渐进入幂分布,部分中产阶级下滑,收入向底端收敛。特朗普的贸易战口号在这个背景下,契合了很多民众的想法。

在华外企的诉求是认为受到不公平待遇,需要通过贸易战解决问题。近年来,大部分在华制造业外企,利润增速出现较大变化。2018年上半年,全部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累计增长17%左右,外企及港澳台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累计同比增长8%左右。部分在华外企将这种利润增速下滑归因于市场环境存在问题,希望通过贸易战等手段改善在我国经营环境。

不同诉求形成的深层次原因

近年来技术模式的逐渐变化是不同诉求背后共同的深层原因——贸易模式从产成品贸易逐渐成为中间品贸易,未来则有可能在部分程度上回到产成品贸易模式。

特朗普打贸易战背后有技术自身发展的要求。上世纪80年代以后,贸易模式从产成品贸易逐渐成为中间品贸易,由于信息化导致国际贸易成本大幅度下降,供应链在全球分布,这中间的过程就是外包。

传统制造业的流水线是标准化加工,非常适用于扩大产能,跨国公司倾向于将中间环节外包,利用不同国家在不同要素的比较优势和规模报酬递增,就出现了大量的中间品贸易。

随着技术逐渐数字化和自动化,生产过程存在大量相互的标准测量,这种高度协同的生产模式会更多的倾向于在本国完成整个生产过程,一旦出现外包,相互测量的误差会严重影响生产。随着这种技术模式的逐渐成熟,中间品贸易模式的成本在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向产成品贸易回归,这种回归是更高层次,智能化生产条件下的回归。

这种模式条件下,智能化时期各国的生产要素,由互补逐渐转为替代关系,这时,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争端是新一次技术革命的反映。为了推动数字化生产的发展,需要本国生产的聚集性,贸易战、减税、能源自给等政策都客观上提升了数字化生产的聚集优势。

从这个角度来讲,此次贸易摩擦,更深层次的是在新的技术革命下出现的国际贸易模式转型而产生的,各国在争夺数字生产的制高点。我们现在处于转型的阵痛期,贸易摩擦持续的时间要更长一些,会更适应重构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

中国应坚持以制造业为核心

短期来看,中国应加快新一轮开放步伐。通过进一步开放,给在华的所有中资、外资企业创造平等的国民待遇,以更好地帮助这些企业在市场中平等竞争。

长期来看,中美贸易战是技术转型过程中的镇痛期。中国国内要坚持以制造业为核心,加大在制造业、尤其是数字化方向的投资。由于数字化制造中产业聚集的需要,中国要延长国内产品的增加值和价值链,通过产业聚集更好发挥未来数字化的聚集作用。

同时,在规则条件下修正WTO国际贸易规则,适应生产的技术转型,这也将对美国民众的收入产生有积极影响。当前情况下,曾经的谈判方式很难取得有效成果,需要创造性地提出新的谈判规则,在规则下修正现有的WTO规则。

中美贸易战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中国一定要维护国内资产市场的安全性与稳定性,稳定资本流动,创造一个平稳的环境以应对新技术条件下的生产模式转型。(责任编辑 韩雅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