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中国 > 

“走出去”与创新相结合 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实践

来源:人民网 | 作者:徐祥丽 | 时间:2018-08-27 | 责编:王琳_观点

        人民网北京8月19日电(徐祥丽)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中国企业以创业精神走出了一条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之路。然而,四十年不是改革的结束,而是深化改革的起点。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正向着更深更远处进发。2018年的两会上,“供给侧改革”、“高质量发展”成为外媒对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关注热词。中国经济由数量向质量转变过程中,原本产能庞大的国企如何应对?与“一带一路”和中国企业走出去如何结合?


         8月16-17日,由中国网智库中国主办的“智行中国——走进中冶集团”调研活动在北京、唐山两地开展,向智库专家、媒体记者展示了作为世界五百强的中冶集团在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增长、积极“走出去”中的实践案例,并听取了智库专家的建议。


         走出去结合创新 向高端产业链延伸


        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马当省,有一座资源量1.43亿吨的大型红土镍矿。2005年,中冶集团和外方签订项目协议。2017年,瑞木镍钴项目全年达产率108%,为国际同行树立了新的标杆,在实现自身扭亏为盈的同时,积极践行社会责任,为当地提供商业机会778.6万基纳,餐饮2428.4万基纳,安保734.4万基纳。瑞木公司被巴新国家矿业石油商会授予“践行社会责任典范”的荣誉。


         如今,距离北京200多公里的唐山市曹妃甸区,一座新材料工厂,正准备将瑞木镍钴矿的氢氧化镍钴产品进行加工。


         2017年9月,中冶集团联合国轩高科、比亚迪、曹发展共同投资设立中冶瑞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将瑞木镍钴矿的氢氧化镍钴产品加工成高镍三元前驱体材料、提取高纯氧化钪。据悉,项目一期建成达产后达到年产4万吨锂离子电池高镍三元前驱体(NCM622)及相关副产品的规模。


          2017年,荷兰、挪威、德国、法国、英国五国相继宣布禁售燃油车消息。中冶新能源公司董事长宗绍兴表示,项目对标电动汽车电池、航天航空等领域,推动产品向高端产业链延伸,致力实现高质量增长。


         智行中国调研团队的专家在参观生产基地时表示,中冶集团利用自有境外优质矿产资源,通过股东之间的融合,打通了从原料到前驱体、正极材料、电池组装、整车制造一条龙的产业链优势,实现全产业链融合,有助于及时反馈市场需求,向市场提供有效供给,将成为中国制造2025技术水平先进、引导示范项目作用突出的典型代表。


         装配式建筑 积极推动劳动力向中高端转移


          提起施工现场,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都是尘土飞扬、噪声不断。但是在唐山市浭阳项目的施工现场,却是干净整齐,也看不到拌浆工人的身影。这里是中冶绿建装配式钢-混凝土结构体系示范工程。据介绍,该项目楼体建筑面积为10850.86平方米;地下2层,地上22层,建筑总高度66.9米;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钢结构含钢量为76千克每平方米,总体钢结构用钢量为800吨。该工程符合装配式建筑2A级和绿色建筑一星级标准。


          装配式建筑采用预置结构,事先在工厂组装好模块,令盖房子犹如“搭积木”般,不仅减少碳排放、减少废渣和噪声污染,更节约能源和劳动力。


          在17日上午举行的中冶绿色建筑发布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岳清瑞说,发展装配式建筑是推动供给侧改革的要求,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施工污染、提升劳动生产率和质量安全水平,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推动化解过剩产能。当今中国发展绿色装配式建筑的条件已经具备,中冶集团的装配式建筑突破技术瓶颈,以创新推动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标准。


         据浭阳项目现场工程人员介绍,装配式建筑要减少30%至40%的劳动力,而这些工人将向工厂端转移,成为更具备技术含量的劳动力。


        项目现场参观的专家都一致认为,装配式建筑是未来发展方向。在劳动力、创新等要素层面,推动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石光表示,装配式建筑是对建筑行业、房地产行业根本上的改造,从根本上提升建筑行业生产运行的效率,改变传统劳动密集型方式效率低、污染大的弊端。中冶将在传统钢铁行业上积累的大量的经验,用于新能源,城市地下管廊,海绵城市的建设,其实也是把传统的工业领域、军工领域的技术转向民用,这对于未来推动高质量的发展也是有很强的意义。


         建筑改革有何困难,未来如何走?


          与传统建筑方式相比,装配式建筑更加环保、可以缩短工期、减低人力成本,提高资金周转率。目前,从中央和地方都出台政策,对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进行规划和补贴。但目前装配式建筑在中国的比例仍是个位数,中冶集团二十二冶的装配式建筑发展也是历经艰辛,十年磨一剑。装配式建筑推进,究竟难在哪里?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研究与信息部部长郑宇劼认为,困难主要包括技术研发和标准不足,以及人才不足几方面。


          以劳动力升级为例,从前熟练抹灰和砸墙的农民工不一定会装配,从项目管理到设计到生产到施工到验收,整个产业链上的人才需求都是非常高的,郑表示,这是政策需要去着力的一个地方。


          另外,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难题,郑宇劼说。从政府部门来说,规划部门、土地部门、发改、财税等各个部门需要一致的意见。同时装配式建筑和传统建筑的有很大的变化,它是一个非常长的产业链,整个产业链上的环节都需要同时发展。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一带一路研究所所长黄日涵指出,走出去已经是历史必然。企业如果不去开拓海外市场,一定会面临增长困境的问题。当前,东南亚等区域的建筑业都在不断发展,对于绿色环保的装配式建筑有远大前景。他建议,企业应提前做好走出去的人才储备和培养。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徐朝阳表示,装配式建筑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新业态经济。装配式建筑产业的发展,完完全全可以说是建筑业的一场革命。如果这个产业真的做大做强,它对经济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可以大幅度促进经济发展。当前,装配式建筑发展面临如何降低成本的问题。徐朝阳认为,这个问题的应对需要产业政策的介入。他建议,产业政策要更精准发力。比如,装配式建筑目前来看成本是高的,它更适合的是北京等对于建筑成本不敏感的大城市,因此“有一个不成熟的建议,是不是把产业政策落实到前五十名的大城市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