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耀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中非合作不断加强,随着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的稳步推进,中国与非洲的联系将更加紧密,中非间的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援助等各个领域合作将更为广泛。中非合作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国际合作的成功典范。9月份我们迎来了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而此次峰会使中非全面关系更为密切,中非合作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中非命运共同体的事业必将再上一个台阶。
中非合作有着很多的优势,比如相同的历史遭遇、国家的发展阶段以及经济上的互补性。经过40多年的发展,目前中国在资金、技术、人才、设备等方面存在一定优势,可以很好地与非洲自然资源、市场潜力、人口红利等有利条件相对接,从而形成中非合作互利共赢的全新局面。
中非在经贸领域的合作发展迅速。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中非贸易额仅有7.65亿美元。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迈进,中非间的贸易额也迅速增加。到2017年,中非贸易额为1700亿美元,这一数据比2000年时增长了17倍。中国成为非洲很多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双方2020年的目标设定为4000亿美元。
除了经贸方面,中非在其他领域的合作也形势大好:中国迄今已同24个非洲国家建有双边层面的全面战略伙伴或战略伙伴关系;中非双方人员往来每年近200万人次。现有2000多名中国维和人员部署在非洲5个联合国任务区,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中国企业在非洲国家的人数已超过一百万人次。
中国加强与非洲国家的合作,符合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利益。当前,中国面临中美贸易争端的外部压力,内部也面临改革深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达成全面小康水平的目标。为更好应对这些挑战以实现既定目标,发挥中非合作潜力,提升中非合作水平无疑是我们的一个很好的选择方向。同时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也将深远影响两方人民,让中非合作的典范再添新的见证。
要实现上述目标并非易事,中非合作同时也面临很多的挑战。如何更好地应对挑战,推动我们的合作转型升级是我们双方必须面对的问题。这次中非合作论坛也将给出答案。从智库研究角度,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来稳步推进新时期的中非关系。
第一,在现有合作基础上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模式创新
中非经贸发展是中非合作的重要基础。中非合作是互利共赢的,不以牺牲一方利益来发展另一方。蒙内铁路等一批标志性基建项目成为中非在这一领域合作的见证。中国企业在非洲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765亿美元,完成营业额512亿美元。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之前我们与非洲在基建的合作更多的是注重单一工程或者项目,没有把基础设施建设当作一个整体系统。比如修建一条铁路容易,但保证其有效运行并发挥其经济带动作用则需要各方面的配套系统。比如相关的水、电、通信、公路、港口、机场等配套设施,火车有了得有货物可以运输,相关的工厂配套也要跟进。因此,中非基建合作要突破原有的点对点模式,向点线面结合模式转换。这也更有利于充分发挥基建的作用,从而更好地带动非洲当地的发展,中非双方都能从中受益。此外,在工程承包、融资、运营等各个基建的各个环节,中非双方可以一起来创新合作方式,比如引入新的BOT模式,或以国际开发和其他地区性银行结合的模式。以国际机构的模式,引入更多的国际利益相关方,做好风险的防控,突破原有的桎梏实现中非在基础设施合作的共赢发展。
第二,发起成立非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非洲国家发展的主要困难之一就是缺乏资金的投入。尽管有世界银行、IMF等国际机构以及中国、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每年向非洲国家捐助、投资,但这些资金仍远远不能满足非洲发展的需要。而且现有的国际金融治理机构如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效率低下、借贷条件苛刻,广大非洲发展中国家对此较为失望。为了促进非洲国家的发展,尤其是非洲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借鉴亚投行的模式,发起成立非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创造出普惠性、商业化的投融资模式和金融管理模式。
非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可以由中国发起,以中非国家为主体,联合国际机构和其他在非洲的国际利益相关方共同成立。此外,非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还可以为未来非洲其他领域的投资银行提供借鉴意义,如非洲金融类银行、非洲工业企业类银行等。同时,非洲基础设施银行还可以为在非洲的中国企业“走出去”等方面提供金融支持,扩大同非洲的人民币结算和本币互换业务的规模。
第三,加快中非自贸区的建设
中国目前面临中美贸易争端的巨大压力。近期,日本与欧盟、美欧之间都达成了 “零关税”贸易初步协议。中国可能就在贸易上面临着被孤立的不利局面。为此,中国应与世界其他的地区和国家加强贸易往来,非洲这对合作伙伴有着巨大的潜力可以充分发挥。未来,成立中非自贸区,既可以避免关税壁垒对中国企业的影响也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中非自贸区建设也并非朝夕之间,可以首先考虑与部分国家先签订双边投资协定,并在此基础上深化合作,形成范式,逐步形成中非之间的自贸区。
第四,深化中非“一带一路” 倡议建设助推“非洲制造”和“非洲服务”
目前,已有超过34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了关于“一带一路”的协议,超过70个国家公开支持并愿加入“一带一路”建设,这其中包括很多非洲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提升非洲港口建设能力,不仅提升港口所在国家的进出口水平,还有利于提升非洲整体的贸易水平。
“一带一路”未来继续发展,吸引更多非洲国家加入“一带一路”中,进一步深化合作。同时,“一带一路”倡议与非洲国家的发展战略对接时,尤其要注重非洲国家的差异化,要根据不同国家的特色与优势因地制宜制定对接方案。
“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向非洲,可以助推“非洲制造”模式和“非洲服务”模式创新。比如,华坚集团在埃塞俄比亚造鞋厂提供了六千多个职位,占了埃塞俄比亚鞋业出口50%以上;四达时代集团在非洲几十个国家开展业务,有数千万的客户,数字电视发展非常好。非洲国家存在着巨大的潜力,未来的非洲可以成为“世界工厂”,这是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国服务业的巨大机会。中国企业可以很好地总结这些企业与当地的合作模式,进而在其它地区推广利用。
第五,加强中非民营企业的合作
中国民营企业在非洲有巨大的空间。其中,境外合作园区是中国在非洲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全球产业布局的平台。目前中国在非洲的工业园主要是以企业为主,比如埃塞俄比亚的东方工业园等。中非民营企业未来可以以工业园为平台加强合作,拉动当地企业发展工业园区,将单一工业园向整个工业体系、工业园区发展。
同时,目前中国在非洲的企业大多以加工贸易,在制鞋、纺织、服装、箱包,包括小五金等层面的合作。未来,在非洲的合作要向高科技发展。
在这一基础上,中国应为中非企业搭好政策环境的平台,建立更多的双边、多边的机制,帮助、引领中国民营企业走进非洲。同时政府也要做好指导,尤其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鼓励各个协会为在非企业服务,同时对破坏中国企业形象无视行业规范的中国企业进行及时管理惩治,维护并提升中国产品在非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
第六,加强与在非的国际机构、跨国公司等机构合作,降低风险提升效率
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的兴趣很高,但国际化水平普遍较低,缺乏海外经营管理经验、能力、人才,对非洲缺乏应有的了解,走不出去、不敢出去,不知道怎么出去等问题都很突出。而一些在非的国际机构、跨国公司在非开展合作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对非合作经验。中国应加强与这些机构组织的合作共同促进非洲的发展。
中国可以加强与非洲发展银行、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洲复兴银行及联合国下属机构加强在非洲的合作,有效利用其在当地积累的资源,更好地推进中非合作,降低一些潜在风险,避免再走一些弯路。
同时,欧美国家也有很多跨国公司在非洲都有非常悠久的经营历史。跨国公司在英联邦或法属非洲国家有多年的投资历史。为此,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在非洲的合作,有助于中国企业在非洲站稳脚步,掌握当地的国家政策,熟悉当地的市场情况,严守当地的风土人情。另外,在非洲的合作可以体现中国包容开放的全球化理念,同时借鉴他们的经验,有助于中国企业参与全球化的进程。
第七,注重在农业、医疗、环境保护上中非合作
过去一段时间,中非合作包括一些援助可能更注重一些硬件领域,缺乏对非洲人民日常生活方面的关注。虽然体育馆、车站等标志性建筑也是非洲当地所缺乏的,但粮食、社区自来水厂、医疗药品、环境保护设施等普通民众更为需要的产品也需要加强。
比如在粮食生产方面,中国要分享粮食增收的经验,帮助提高非洲国家的农业生产水平。中国可以与国际机构一道,帮助建设非洲的农业示范区,在育种、农田管理、农业设施现代化等方面给予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促进非洲农业自给自足,解决温饱问题,进而对全球的农业做出贡献。
第八,加强双边人才交流,创办中非合作教育机构
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非洲是否可以发展起来的关键。中国可以与非洲国家加强人才领域合作,创办中非合作教育机构,或中非“一带一路”大学,促进培养非洲人才。中国新设100亿美元中非产能合作基金,并向非洲国家提供15万人次的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助力非洲国家开启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转型,这在很大程度上将促进非洲人才的快速成长。
中国可以帮助非洲开展人才方面的培训,建立符合当地发展水平的各类教育机构。注重职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集合,可以利用中非教育机构联合办学的形式,为非洲发展培养急需人才。
同时,设立留学非洲计划,鼓励更多中国学生赴非留学。中国去年出国留学60多万人,主要前往欧美,赴非留学者寥寥无几。因此可以以提供奖学金的形式鼓励更多中国学生留学非洲,培养出一批的对非洲了解的中方人才。从而支撑我们的对非政策制定以及中非未来的合作。
第九,以智库合作引领、强化中非双向交流
在当前国际形势深刻调整的背景下,各方围绕国际话语权的争夺更趋激烈,中非关系发展面临更加复杂的舆论环境。中非之间加强交流,需要加强在外交和商务方面的探讨,以中非合作提高全球治理水平,丰富全球治理变革的实践经验。
一些西方媒体对中非合作的报道不客观,甚至出现了蓄意抹黑的情况,使得很多非洲民众对中非合作产生误解。在中国国内,很多人对国家的非洲政策存在一些误解。如社交媒体上经常出现“广州有50万的黑人”等谣传并借此宣扬种族主义观点,但实际按照广州公安局2017年的统计数据,仅有1.3万非洲人在广州。这些都说明中非之间的民间交流亟需加强。
这就需要加强中非在诸如媒体、智库等领域的交流,加强双边理解,共同提升中非话语权,避免一些不实报道和不实言论对中非关系产生负面影响,为中非合作的大局打下良好的舆论和民众基础。
我们看到中非合作具有巨大的潜力,同时中非合作也面临着不少挑战。西方媒体极力鼓吹的新殖民主义论调、非洲政权更迭带来的政治和经济风险、非洲现实的治安状况差等,这都会对中非未来合作产生不利影响。
但只要我们坚信中非合作互利共赢的前景,不断改革创新中非合作模式,提升合作水平和效率,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中非合作将会继续成为国际间合作的典范,而这也是我们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