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徐清泉:激发涵育传播城市文化品牌的新动能
徐清泉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
正逢秋风宜人、丹桂香溢的收获季,我们迎来了“第二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此时也是该艺术节历久弥新、见证发展、谋求超越的时节。在既往20年创新发展历程中,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作为国内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国际艺术节,既“岁岁年年谋不同”地为广大群众“烹制”文艺盛宴,又为上海城市文化品牌的涵育和传播,不断讲述着精彩的中国故事。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自1999年首届创办之时,就将“荟萃一流经典、力推原创新作、传播创意文化、展示优秀演艺作品、推进文化贸易、促进文化交流、孵化艺术人才及提升民众艺术素养”,视为自己的使命,坚持走品牌发展之路,注重吸纳社会化多元主体参与,最终推动这一节庆盛事,既成为颇具海内外影响力的中华文化对外交流重要平台,又跻身国际演艺界著名艺术节行列。从近年来艺术节的举办成效来看,该节庆一直保持着这样一个骄人的效益纪录:每年共有12000多名艺术精英参与其中,仅主打的中外舞台演出剧目,每届就有45台左右、累计演出110至130场,平均出票率和上座率超过9成,其他各类演出50台100场左右,惠及观众400多万人次,另设置有演出项目交易会和若干项“节中节”文化论坛。近两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更把分会场开设到了无锡、合肥、宁波及呼和浩特。
围绕上海文化“金名片”,回眸创新发展的“初心”之路,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已经同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海旅游节、上海时装周、上海双年展、上海书展、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乃至F1中国大奖赛及上海ATP1000网球大师赛等,一道成为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最具辨识度和标识度的海派文化靓丽风景线。
在上海业已基本奠定世界国际文化艺术交流“码头”地位的情形下,上海既需要在提质增效的过程中,进一步用好用活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等平台载体资源,也需要通过继续加大文化艺术原创生产创新力度,努力在亚太乃至在世界确立并夯实自己的国际文化艺术原创生产源头地位,尽力营构起文艺创作既有“高原”又有“高峰”的新格局。
从本届艺术节呈现的剧目品质来看,上海正在围绕“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和打造“亚洲演艺之都”的目标设定,实施着“上海首演”计划,这个过程让上海国际艺术节正在成为亚太地区最专业的演艺交易平台和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艺术节之一。这意味着上海在涵育传播城市文化品牌方面,已经全面吹响了提质增效和创新发展的冲锋号,意味着依托上海本土具备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及江南文化的资源优势,已激发出艺术节涵育上海文化品牌、传播上海文化品牌的新动能,令人瞩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