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中国 > 

加快上海国际消费城市主城区建设的现实路径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 作者:刘彩云 张志昂 | 时间:2019-03-07 | 责编:

近年来,随着消费市场持续较快增长,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持续增强,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稳定器”和“压舱石”,2017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8.8%。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化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新业态继续快速增长,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国内市场发展的活力和后劲将持续释放,消费仍将是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建设若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上海是一座因商而生、因商而兴的城市。作为目前消费规模国内顶尖、时尚消费力亚洲领先的城市,上海凭借其优质的商业文明基因,正逐步成为重要的国际时尚之都和世界消费中心城市之一。上海市《全力打响“上海购物”品牌加快国际消费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要将上海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消费城市。作为上海商业发展最繁荣、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区域,静安、黄浦等主城区是国际消费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理应成为打响“上海购物”品牌的主战场及上海国际消费城市建设的主体功能承载区。

一、上海国际消费城市主城区的战略定位

主城区是上海建设国际消费城市、打响“上海购物”品牌的主阵地,具有强大的消费实现价值。主城区拥有繁华活跃的商业经济体系和高度发达的商贸文化,是境内外消费者购物和著名品牌商入驻的首选区域,凝聚迸发巨大的消费升级能量,最为彰显上海国际消费水平与“上海购物”品牌魅力,最具打造世界级商街(商圈)和特色商业街区的基础与潜力。

主城区是上海建设国际消费城市、打响“上海购物”品牌的聚焦点,具有鲜明的溢出带动效应。主城区高度集聚商业、信息、文化、金融、科技等领域优势资源要素,拥有历史底蕴与现代商业相融合的城市一流商圈和地标性商街,拥有诸多鲜明识别度、厚重历史感的经典文化地标,已逐步成为国际高端品牌、国内知名品牌、老字号品牌及原创品牌的集聚高地,从而为高效优化配置消费资源、带动上海整体商业高质量发展构筑战略优势。

主城区是上海建设国际消费城市、打响“上海购物”品牌的风向标,具有极强的消费创新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以南京路、淮海路等为代表的知名商街已成为闻名遐迩的世界级地标性商街,在支持鼓励商业领域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创新及培育“首店经济”等方面,持续引领消费新风尚、创造消费新需求、培育消费新热点,优化商业发展综合环境,已成为带动上海新一轮商业能级提升、彰显“上海购物”魅力的标杆和示范。

二、上海建设国际消费城市主城区面临的瓶颈问题

虽然主城区在一流商圈建设、消费国际化与品牌集聚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上海同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公认的世界级购物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随着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和主城区范围不断扩大,城市商业综合体和购物中心供需动态平衡及差异化战略布局等问题需要密切关注,外来消费中境外消费占比不足、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本土消费品牌供给不足、助推国际消费城市建设的政策制度供给不足等亟待进一步突破。

要打响“上海购物”这块“金字招牌”,提升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辐射力,境外旅客的入境消费潜力亟需充分挖掘。目前,消费金融配套服务、退税商店规模、退税商品覆盖率、退税流程便捷度等难以满足境外旅客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逐步扩大离境退税试点范围、探索打造主城区离境退税购物圈及提高购物离境退税服务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上海是全国老字号品牌数量最多的城市,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本土品牌商品和特色产品发展不足,本土零售商品牌的国际化程度也不高,“走出去”的力度不大。

商圈智慧化建设有待深入推进。以“大数据+”为创新手段,聚焦智慧商圈应用,如数据分析、商圈消费、交通引导、公共服务、商圈管理等,基于跨部门、跨系统、跨领域数据融合的大数据商圈精细化管理新机制与生态圈尚未真正建立,不利于商圈内多元业态的融合与协调发展,不利于构建优质舒适的消费环境,不利于积极培育消费新亮点、切实提升商圈服务能级。此外,基于人群与商户集聚效应、地理位置及沿街经营特殊性,主城区消费环境的安全隐患有待进一步排除。

三、加快国际消费城市主城区建设、增强“上海购物”魅力的对策建议

静安、黄浦等主城区作为打响“上海购物”品牌的主战场,要立足复合多元的商业生态、厚重深远的文化底蕴等现实优势资源,结合城市有机更新与精细化管理,坚持以凸显差异化功能布局为导向,以消费者体验为核心,充分承接和放大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溢出效应,在品牌集聚、存量改造、业态升级、模式创新、消费升级和商旅文体联动等方面做好文章,不断优化消费综合环境,提高消费服务品质,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际化一流商圈和世界级地标性商街,力争把主城区建设成精品云集享誉世界、服务创新引领全球、消费环境优质舒适、监管模式接轨国际的国际消费城市示范区。

第一,拉长板、强差异,调整优化主城区商业功能性布局,持续提升主城区商业能级。国际消费城市商业发展格局要摈弃同质化竞争,注重区分主城区与郊区的整体规划布局及功能定位差异,彰显主城区在以新供给引领新消费,并以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平台、创新人才激发商业转型升级新动能、促进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等方面的商业底蕴和独特魅力。主城区商业布局应坚持增减有度,通过存量改造、业态升级、模式创新等措施进一步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拉长主城区高端商业资源要素具有极强集聚辐射能力这一优势“长板”,着力将其打造成为国际消费城市“新消费”功能核心承载区。

对标国际,科学编制后街经济战略规划,实施“主街树形象+后街提消费”的发展新路径,引导主城区商业后街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在主街和后街交汇处促进多元化业态集聚,促使后街与商业主街形成空间联动、功能互补、业态配套、客流贯通的态势,提升特色商业街区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此外,要注重用好用活主城区老厂房、老商场、老楼宇等存量资源,依托城市有机更新,着力打造新兴产业创新空间、现代商业展示空间,更好满足创新创业需要和消费升级需求。

第二,增供给、聚品牌,积极承接进口博览会溢出效应,以主城区为引领推动打响“上海购物”品牌。主城区应抓住上海市承办进口博览会的有利契机,坚持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支持发展品牌企业、品牌商品、品牌服务,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灵活性和多样性,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以主动顺应消费需求升级大趋势。对标国际知名商业街区,进一步提升主城区国际高端品牌集聚度,高度汇聚国内外知名品牌首入店、旗舰店、体验店、专卖店等,重点引进和发展一批拥有强大运作实力、具有全球视野的商业运营商、品牌贸易商、零售商和采购商。

国际消费城市主城区不仅是全球消费品牌集聚高地、国际高端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首选地,也是国内知名品牌、中华老字号品牌、原创品牌的集聚高地。要推动勇于创新发展的老字号品牌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配置全球资源。积极支持老字号专业街升级改造,扩大老字号特色街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坚持培育原创力量,促进本土企业产品升级和品牌打造,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本土品牌,并为支持与推广中国特色品牌、原创品牌留出发展空间,加快自主品牌的市场化和国际化步伐。

第三,促创新、增配套,加快推进主城区“智慧商圈”建设,着力打造新消费引领商业发展的新格局。当前,随着消费客群代际更替和消费需求多元化变化,以服务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信息消费等为重点的“新消费”领域快速发展,基于跨界跨业融合和新媒体应用的商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助力主城区持续放大创新引领效应和示范带动作用。一是,瞄准新消费群体的数字化、社群化、个性化、定制化、场景化等新需求,加强和知名科技企业合作,培育发展一批以高科技、定制化、体验式商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创新型企业,推进新技术新业态在主城区商圈的率先运用。二是,运用大数据平台等新技术,推动电子商务平台经济发展,培育一批电子商务领军企业、消费类平台企业,深化线上线下进出口双向融合创新发展,推进全渠道“买全球、卖全球”。三是,以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信息化手段为支撑完善商业智慧化功能,即加快推进商街商圈智慧化与信息化发展,及时共享跨部门、跨系统、跨领域的数据资源,破除政府、企业、消费者之间信息孤岛困境,着力构建上下联通、纵横协同、应用创新的大数据商圈精细化管理新机制与互联共享、多元互生的商业生态圈。四是,完善配套服务,促进入境消费市场协调发展。探索打造主城区离境退税购物圈,进一步增加离境退税商店规模和数量,扩大离境退税商品的覆盖范围,以金融服务模式创新为境外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服务,旨在打造面向全球的国际消费市场。

第四,保安全、严监管,营造优质舒适的消费综合环境,不断增强“上海购物”的体验度和消费者的获得感。打造优质舒适安全的购物环境是国际消费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主城区作为打响“上海购物”品牌的主阵地,要从行业监管、法律规制、基础设施、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加强配套政策和监管体系建设力度。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主城区相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建设和运营,尤其是要加强重点商业街区和老商业街的广告宣传设施、门店装饰设施、在建(修缮)项目等的安全监管力度,保障消费者购物环境的安全性。在售后与消费维权方面,创新市场监督方式,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加强线上线下统一的市场诚信体系建设,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进而营造法治化、便利化、舒适安全的消费环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