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中国 > 

以政策合力破解中小企业发展的三大难题

来源:中国网 | 作者:陈建伟 | 时间:2019-04-12 | 责编:于京一

陈建伟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

中小企业一般是指经营资产、收入或雇佣人员规模不大的企业。在我国,统计上将企业按规模(营业收入、资产总计或从业人员规模)划分为大、中、小、微四类企业。经济中的基本企业单位数量分布以中小企业为主(我国工业企业中中小企业所占比重超过了99%),大企业所占比例非常小,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如此。中小企业吸纳的就业、贡献的税收同样占据经济的主要部分。美国的数据显示,2018年美国中小企业数量达到了3020万家,占美国企业数量的99.9%,吸纳了5890万雇员就业,占美国总雇员数目的47.5%。

尽管中小企业的发展格局对经济持续发展举足轻重,但是中小企业始终面临着一些困扰着企业发展的难题。综合已有信息来分析,目前各界所公认的中小企业发展困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融资难。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世界性难题,各国的调查普遍发现金融机构的资金不成比例地流入了大型企业,而相同的资金成本下中小企业得到的资金支持力度不足。在我国,长期以来金融资源配置具有典型的二元特征,城市地区的国有企业和大企业集团得到的金融资源非常多,相对挤出了私营经济尤其是私营中小企业可得的融资服务,间接推高了全社会的融资成本和加剧了中小企业融资难,而融资难也一直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一些调查显示,我国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普遍上浮,高的甚至高过30%,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可见一斑。

二是盈利难。中小企业的盈利难,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结构性因素,包括资源要素成本上升和税收负担增加。近年来我国各种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劳动用工成本节节攀升,直接推高了中小企业的投入成本。而营改增后一些中小企业因缺乏销项税抵扣,其负担的税赋并没有实质性减轻。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周期性下行压力的冲击,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着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交织影响,盈利空间被极大地压缩。

三是创新难。中小企业的创新难,是指在开拓新的市场、创造新的产品、推行新的管理等方面,具有较高的难度。21世纪的企业创新,越来越依赖于巨额而密集的研发经费投入。无论是开拓市场、创新产品和改革管理模式,都需要巨大的资源投入,一些研发巨头为创新而投入的研发费用非常高。而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受到约束,无法与大企业展开研发竞争,从而在创新市场竞争中总是处于追随者的被动地位,转型升级步伐缓慢,被市场淘汰的风险相对较高。

上述三个方面的难题,中小企业难以通过自身的力量单独解决,导致中小企业的存活能力较弱,存活周期较短。而中小企业较弱的存活能力反过来会限制中小企业的融资和创新激励,形成恶性循环。中小企业为社会就业和税收做出的重大贡献,政府针对性地出台为中小企业发展保驾护航的政策也非常有必要。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并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0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就已经通过了《中小企业促进法》。此后,中央又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201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又对《中小企业促进法》进行了修订。2019年4月9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综合而言,近年来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指导意见,主要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是通过加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和融资成本高的问题。中小企业融资难是既定市场结构下自然选择的结果,反映了资金供给方的风险偏好。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必须要从改变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组织体系的激励评价机制入手。在这一方面,中央已着力加强普惠金融服务机制建设,明确落实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政策,并对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做出了一系列非常具体的制度安排。

二是通过多项精准减税降费的措施来改善中小企业的盈利水平。中央财政将通过中央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多种形式,实质性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同时,加快推进地方涉企行政事业性零收费,对小微企业、科技型初创企业实施普惠性减税,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等政策,来切实有效地减轻中小企业的税费负担。

三是有针对性地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提高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中小企业需要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新颖化发展之路,归根揭底还是需要强大的原创能力、市场开拓能力。通过完善创新创业环境,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来鼓励中小企业参与创新活动和保护创新活动成果;通过制定一些具体的发展措施,来培育一批竞争力较强,成长潜力较强的专精特新企业。尽管中央已经出台了非常具体的政策措施来引导和鼓励中小企业发展,但这些政策如何落地,以及落地的成效如何,仍然有待观察。(责任编辑:李晓曼)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