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中国 >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 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 作者:查建国 夏立 | 时间:2019-04-25 | 责编:王琳_观点

4月2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共同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承办的“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19春夏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会议主题为“长三角一体化:理论与对策”。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出席并讲话,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徐匡迪作主旨演讲,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王京清,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致辞,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周济主持。

以扎实行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战略

李强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正式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赋予长三角一体化更重要的历史使命、更深刻的战略内涵和更广阔的实践舞台。我们要全力以赴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落地落实,三省一市共同努力,把长三角建设成为全国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引领示范区,成为全球资源配置的亚太门户,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在沪苏浙三省交界区域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就是要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率先探索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率先探索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举措的集中落实、率先突破、系统集成,努力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生态价值新高地、创新经济新高地、人居品质新高地。

徐匡迪认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深刻革命,也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所承载的重要历史使命。长三角城市群之所以能够承载这样的历史使命,因为这一区域是我国城市化最密集的地区,是我国先进实体经济的引领区,是我国科技和人才的聚集地,是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对内辐射的龙头,是我国金融服务业的重要保证。当然,长三角一体化不是总量的简单叠加,而是必须要通过创新来引领发展。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一定要贯彻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原则,真正做到开放融合、相互促进;一定要突破体制瓶颈,形成一体化的制度基础;一体化的实践可以从小到大,通过试点逐步推进。

王京清指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应重点关注基础设施、产业创新、市场、公共服务、生态保护、政策体制六大领域的一体化。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应紧紧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从如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两个方面寻求破解当前各类瓶颈的办法。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要重点解决三个关键问题,一是协同培育产业;二是推动区域一体化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和跨区域协同治理重大制度创新突破;三是打造示范区的统一市场。

以创新协同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认为,2010年以来,我国传统意义的城市化步伐正在趋缓,流动人口在规模下降的同时落户城市的意愿显著下降,而人口向大都市集聚的趋势则进一步凸显。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应顺应这一趋势,未来需要从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市场特别是土地市场一体化两个层面着手推进区域内的城乡一体化。另外,当前大量投资项目已经变为期限长、规模大、现金流不稳定、风险高的公共或准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为此,我们必须大力改革金融体系,健全商业性金融、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补充的金融机构体系。

区域协同创新发展已成为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的主要路径。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金东寒提到,我们应当以城市群建设为载体,从广度和深度上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实现更高层次的对内对外开放,加快缩小地区差距,更好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大局。充分释放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的活力。通过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协同发挥作用,让长三角地区率先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成为全国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引领示范区。

同济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认为,长三角一体化本阶段的关键词是更高质量,也就是说,必须在长三角原有的基础设施一体化的基础上,提升为科技创新的一体化、社会治理的一体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体化。因此,必须以长三角科创协同为突破,提升长三角科技创新在全球的影响力和地位,打破现有行政区划藩篱,有力提升长三角地区对于人才、设施、资金、产业、市场等创新要素的智能配置能力。

以体制机制支撑长三角一体化举措

长三角一体化的动力和活力在于创新,但这种创新活力离不开体制机制改革的有力支撑。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陈雯表示,长三角城市群应担负世界级城市群引领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技创新重任,以需求为导向,在智能科学和地球科学方面建立科学研究共同体。要建立以科学研究为基点、以技术研发和应用为转介、以产业化和市场化生产应用为出口的创新—产业融合分工体系,需要各城市合理调配创新功能的分工,突破行政壁垒,建立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区域协作与融合一体化机制。同时,建立区域一体化机制,需要处理好地方行政管理与跨界融合机制的关系。在跨界合作发展的过程中,上海需要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提升战略眼光,既要研究如何面向太平洋,更要做好背靠长江水的文章。

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院长吴越提出,过去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存在效率不高、各地区之间发展同质化等问题,因此如何定义省级单位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他建议,应打破省级单位的边界,融入一体化整体考虑。长三角未来的定位应是东亚经济中心,是“一带一路”最大的海路接驳口。

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机制、动力和效率都将发生深刻变革。安徽省政府参事、省社科联原党组书记程必定认为,长三角地区应按照经济发展的高质量、空间结构的高优化、市场机制的高效率和区域政策的高集成“四高”要求,推进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就是推进“四高”发展的区域计划,三省一市要协力实施。安徽深度参与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会形成“东中一体”协调发展新局面,对于长三角更好地引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