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可金 清华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4月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了《齐心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美好未来》的主旨演讲,强调面向未来,要聚焦重点、深耕细作,共同绘制精谨细腻的“工笔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
“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新型全球化方案,是推进国际发展和加强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事实证明,“一带一路”为沿线国家共享发展成果提供了新机遇,为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创造了新条件,为地区人民谋福祉带来了新希望,成为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一带一路”建设成果丰硕
自2013年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一带一路”建设已经从理念转化为行动,发展成实实在在的国际合作,增进了战略互信,凝聚了国际共识,成果从无到有,由点及面,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是凝聚共同发展新共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积极相应和支持。截止2018年6月,中国已经与93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08份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文件,同30多个国家开展了机制化产能合作,签署范围也扩大到非洲和拉美。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中国通过加强与相关国家发展战略以及市场、产业、项目有效对接,与83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共同发布了《推进“一带一路”贸易畅通合作倡议》,形成279项成果,已有92%完成或可转化为常态化工作,24项正在有序推进,通过双边经贸联委会、混委会等合作机制以及区域次区域合作平台,加强与相关国家政策沟通和协调,把推进经济全球化、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鲜明立场转化为各国的实际行动。
二是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一带一路”互联互通不断加强,以六大国际经济走廊为重点,推进完善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骨干网络,共同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一批标志性项目有序实施,复合型的基础设施网络正在形成,极大地便利了各国商品、要素、人员流动。蒙内铁路建成投入运营,中老铁路、中泰铁路、雅万高铁、匈塞铁路建设积极推进。瓜达尔港停靠首艘集装箱班轮,汉班托塔港交由招商局正式运营,阿联酋哈利法港二期项目开工建设。中吉乌国际公路货运正式运行。中俄原油管道复线工程投入运营,中缅原油管道正式投运,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正式投产。中欧班列已经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标志性品牌,截止到2018年6月底,累计开航8584列,开行质量明显改善,回程数量大大提升。此外,共同建设21世纪的数字丝绸之路,拓展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等领域合作,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以数字化帮助相关国家提升经济发展水平,数字(网上)丝绸之路建设有序推进,消除“数字鸿沟”。加强规则协调、标准互认,实现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技术标准体系的对接,为互联互通提供机制保障。
三是促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从2013年到2017年,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累计超过5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超过700亿美元,在沿线国家建设75个境外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270亿美元。中白工业园等境外合作园区成为中国企业到沿线国家投资的重要载体。中国与39个重点国家签订了产能合作文件,与东盟、巴基斯坦、新加坡、马尔代夫、格鲁吉亚等签署双边自贸协议。与欧亚经济联盟正式签署经贸合作协议,正在构建起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中国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改革谈判,维护多边贸易体制主渠道地位,推动世贸组织部长级会议取得积极成果,为“一带一路”建设营造更加自由便利的环境。
四是加大了资金融通力度。推动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中国-中东欧合作基金等双多边金融合作机构,与17个国家核准《“一带一路”融资指导原则》。推动出台《关于建立“一带一路”争端解决机制和机构的意见》,截止2018年6月,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各类商业银行等多家中资金融机构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信用贷款、股权投资等金融支持,10多家中资银行在沿线国家设立了67家一级机构,参与项目2700个,发放贷款超过2000亿美元,累计授信4000亿美元,与24个沿线国家签订1.4万亿人民币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在7个沿线国家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
五是深化了民心沟通。推动与相关国家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旅游等领域的合作,促进政党、智库、友城、社会组织等方面的交流。截止2018年6月,与50多个国家建立700多对友城关系。每年向相关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有的地方政府设立了丝路专项奖学金。“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双向旅游交流超过2500万人次,制定和印发了《关于加强“一带一路”软力量建设的指导意见》。发起成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倡议。同数十个国家签订文化协定。“一带一路”官方网站实现六种语言同步运行。
高质量发展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必由之路
展望未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要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高质量发展是与高速增长相对而言的,它不强调增长规模、发展速度和发展总量,而是强调发展效率、结构优化、可持续潜能等总体质量指标,它不再仅仅看重GDP等经济总量,而是更看重核心竞争力和社会文化和生态效益等综合表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强调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意味着将建设重点从扩大规模转移到创新驱动、结构优化、治理提质和能力提升上来。
一是创新驱动。“一带一路”建设更多集中于主客观条件都比较薄弱的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发展滞后,治理体系不完善,各种社会矛盾和文化摩擦纷繁复杂。在这样的地区推进“一带一路”项目建设,面临着众多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难题,无论是市场驱动,还是政府驱动,都十分艰难,而且还面临着来自发达地区更强大的竞争压力。因此,创新驱动发展是推动合作共建“一带一路”的主导思路,越是落后的国家,越来越强调高科技和创新驱动。因为落后国家最大的优势就是劳动力和土地价格低廉,且供给充足,只要将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重大科技创新、各国政府发展战略的对接与多元化市场资本结合起来,就能够降低高额研发投入的成本,实现落后地区发展的“弯道超车”。白俄罗斯的中白工业园、泰国的罗勇工业区、柬埔寨的西哈努克经济特区等成功案例都表明,创新驱动发展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成功理念。
二是结构优化。“一带一路”建设的成效,关键取决于处于欧洲经济圈和亚洲经济圈中间的广大内陆腹地国家,这些国家分布在欧亚非三大洲,在历史上曾经遭受殖民体系的破坏,尽管这些国家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也不乏发展空间,但受制于内外诸多因素制约,长期无法摆脱落后的面貌。无论是美国主导的“华盛顿共识”和“输出民主”路线,还是欧洲引领的“区域一体化”路线,还有世界银行和国际组织的国际发展援助路线,都片面强调制度设计和规则升级,在一些地方非但没有带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改善,甚至还引发了无休止的战乱和纷争。事实上,腹地国家面临的困境不仅有制度上的问题,更重要是结构性的问题,尤其是在全球化浪潮下形成的供需结构失衡、城乡结构失衡、产业结构失衡、区域结构失衡、进出口结构失衡等等。结构性问题只能用结构性改革才能解决,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应该突出协助解决腹地国家的结构性困扰,在发展战略对接、资源整合、项目设计等方面,注重优势互补,强调资源共享,扎实推进结构性改革和优化,不断释放结构改革的动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是治理提质。“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社会各方参与的系统工程,不仅是一个发展问题,也是一个治理问题,包括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国际产能合作、跨国人文交流等多个领域和多个层面。如果仅仅关注发展领域,忽视治理体系的改善,“一带一路”的发展潜力也是有限的。尤其是“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历史背景复杂、文化类型多样,具体国情千差万别,还有着复杂的历史恩怨和社会纷争。因此,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项目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提升治理体系的质量,不断规范治理的标准和程序,加强治理监管,提高治理透明度,严格按照法律和制度规则办事,坚决杜绝腐败、逃税等违法和违规现象的发生。同时,还要重视通过鼓励社会责任计划、公私伙伴关系建设、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等渠道,吸纳更多社会行为体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真正将“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多方参与的“交响”,而非一家主导的“独唱”。
四是能力提升。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能力提升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制约因素。无数经验和教训表明,无论多么英明的发展思路,多么科学的项目论证,如果相关行为体的行动能力跟不上,也是无济于事。推动“一带一路”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必须切实将注意力集中到提高人力资源素质上来。“一带一路”需要一大批懂政策、知国情、善沟通、强经营的专业人才队伍,包括一大批治国英才、商界领袖和专业人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高质量发展要求培养一大批高素质人才,“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应该是广育“一带一路”需要的各类人才,要通过制定系统完善的人力资源培育计划,健全人才培养体系,为其他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队伍。
正如习近平主席在本届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所言,“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守望相助,即使相隔万水千山,也一定能够走出一条互利共赢的康庄大道。”实现“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要下大力气扎实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旅游、智库等多个领域的人文交流,增进彼此民心相通,逐步搭建起一座心灵相通、配合默契的理解之桥和信任之桥,不断积累和活化社会资本,从而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责任编辑 王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