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中国 > 

数字经济时代对劳动者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李长安 | 时间:2019-05-08 | 责编:白石

李长安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教授

5月6日至8日,在福州举办的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为人们领略中国数字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本届峰会主题为“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以新发展创造新辉煌”。正如主题所言,近年来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推动我国就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巨大动力。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数字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令人可喜的是,在本轮科技革命过程中,中国不仅成功搭上了数字经济创新变革的列车,而且在诸多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显示,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1.3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4.8%。换句话说,数字经济在我国经济总量中占据的份额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一以上。

数字经济的发展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动能转换,也对经济结构进而对就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据工信部门对数字化前后智能制造业的数据对比,企业的生产效率平均提升37.6%,最高3倍以上;能源利用率平均提升16.1%,最高达到1.25倍;运营成本平均降低21.2%,产品研制周期平均缩短30.8%,产品不良率平均降低25.6%。

随着制造经济的全球化、工业的服务化,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升级。据统计,2018年我国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7.2%、40.7%和52.2%,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中贡献份额最大产业部门。与此同时,服务业也成为解决劳动就业问题最主要的阵地。有关测算表明,服务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人数大约比第二产业多20%左右。2017年,我国服务业就业人员比重达到44.9%,高于第二产业16.8个百分点。从服务业内部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新兴服务业就业人员数量同比增速居前。

在数字经济时代,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不断涌现。特别是随着网店、微商、网购快递等网络创业就业新业态的不断涌现,服务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进一步增强。

以阿里巴巴为例,据有关研究机构测算,2018年阿里巴巴零售生态创造就业总量高达4082万个,其中直接创造的交易型就业机会1558万个,另外还有2524万个带动型就业机会。依托新零售新消费业态,类似天猫新零售的智能导购、盒马鲜生的采购员、AI训练师、阿里云智能工程师等新型职业也越来越多,进一步推动实现了多元化就业。

再以腾讯为例,根据腾讯发布的《微信就业影响力报告》显示,2018年微信拉动信息消费和带动传统消费规模达6000多亿元,微信相关的开发、运营、销售、服务和管理岗位不断增加,带动就业岗位2235万个,其中微信小程序带动就业多达182万个。由于这个数据只是针对腾讯旗下微信产品的,就整个腾讯系而言,对就业的拉动数据将更大。

需要指出的是,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推动就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同时,也对我国的就业形势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技术取代普通劳动力的趋势日益明显;另一方面,对劳动者的素质也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应对数字经济时代的冲击,我们必须未雨绸缪,以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抓手,增强劳动者劳动力市场的适应能力。同时尽快形成就业优先政策体系,努力实现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责任编辑:白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