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宇军 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院长
(中国网记者 韩雅洁)8月16日,在中国网举办的“新形势下国际传播实践中的方法论”圆桌论坛上,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院长杨宇军在谈及如何做好国际传播时,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传播是一项具有专业性的工作,做新闻应从传统的谨言慎行转为擅言慎行,从而争取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杨宇军表示,对外传播和对内传播虽然受众不同,但目标存在契合点,都是希望国际受众和国内受众客观全面的认识中国、认识世界、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在传播中,国际和国内受众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语言、风俗等各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在国际和国内传播中都应全面、客观的提供信息,不应带有过度的主观偏向,这样才能让大家对中国、对世界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准确的结论。所以我们在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的时候,既要介绍中国取得的进步和成就,也不要避讳不足和短处。同样,向国内公众介绍世界的时候,既要讲西方国家的优势,也要讲他们存在的矛盾和缺点。受众才会看到很平衡的报道信息,从而避免得出一个有偏差的结论。
杨宇军指出,在传播中,应树立主动提供信息和主动传播信息的意识,使传播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如华为能够在美国政府这么猛烈的压制之下立于不败之地,正是由于它后期的开放、透明、主动向国际社会提供信息,向国内受众提供信息。
向国内受众介绍国际的一些热点,包括一些涉华问题,也应更加主动。“有相当一部分公众会有一种判断,觉得被删除的信息就是这个事件的真相。简单的删除不仅不能把谎言删掉,反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替谎言背书。”杨宇军如是说道,“我并不反对信息过滤,按照法律要求,该有的信息过滤必须要有。国外也进行信息过滤,只是各国的法律要求不同,从而采取的方式方法不同。”从政府管理部门到各个媒体,都要树立主动积极的意识,使传播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
杨宇军认为,全媒体时代,每一个传播者同时也是被传播者,不能简单的注重传播方式,关键是要考虑最终的传播效果。“在传统媒体时代,作为发言人,我就是一个传播者。现在到了全媒体时代,我在跟大家沟通交流的同时,我的传播方式、传播时的表现、言谈举止等也在公众的关注之下,所以每一个传播者同时也是一个被传播者。”
“我们过去讲谨言慎行,‘谨言’对我们新闻人不适合,不能不敢讲,我觉得要改一个字,叫做‘擅言慎行’。”杨宇军说,发言人也好、媒体记者也好,要积极发声、主动发声,但行动上还需谨慎,要符合法律法规、政策,特别是符合传播规律,争取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最后,杨宇军表示,政府部门和媒体还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提供信息,形成主动传播的意识,防止在一些事件上陷入舆论被动。(责任编辑 蒋新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