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与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联合主办的“2019中国公共外交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如期举行。本次论坛以“2019中国公共外交——合作共赢与中国故事”为主题,邀请中宣部部务会议成员、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郭卫民、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院长刘伟、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副局长高岸明以及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务院参事室、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等数位相关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如何通过“多元公共外交”推动“合作共赢”和如何通过“媒体公共外交”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两大议题,为推进中国公共外交更好发展贡献力量与智慧。
史明德 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前驻德大使
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前驻德大使史明德出席论坛并发表主旨发言,以下是他的发言内容。
中国的公共外交现在面临着重大的课题:一是如何认知变化的世界?二是如何认知我们在变化世界中的地位?三是如何看待别人对中国的认知?四是如何让别人更好地了解、理解中国?
我从事外交工作四十七年的时间,驻奥地利两年,担任驻德国大使六年半。可以说,我们这些外交官就是中国公共外交的实践者,站在中国公共外交的最前沿。我在德国每年要做五十多场报告,与国内不同,在国外两个小时的报告只允许讲30到40分钟,但要回答一个半小时的问题,一年五十场,八年来回答了关于公共外交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如何认识中国,这是全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个课题。本周一,美国驻德大使和德国的经济部长展开了关于5G问题的激烈辩论,德国政府决定,不把中国5G排除在德国电信市场之外。美国近两年对德国施加了强大的压力,德国在5G问题上的态度对整个欧洲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美国对德国的决定感到非常恼火,称德国政府作出了错误的决定,违反了联盟之间的原则。德国经济部长反驳道,美国中央情报局在德国采取行动的时候,德国并没有制裁美国。德国现在没有任何证据说明华为有安全漏洞,所以不能把华为这个企业排除在德国电信市场外。美国大使极为恼火,上纲上线,称德国部长的表态是对曾经为德国安全做出努力的美国人的侮辱。可见,对中国认知的问题上,不仅仅是中国跟他们之间的交流和辩论,美国和德国之间也在进行激烈的争论,这是全世界所面临的问题。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这需要我们认真的研究。我们不仅仅要讲好自己,我们还要知道别人是怎么看待自己。比如说国际场合上,不管是领导人还是外交官,当我们讲到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时候,下面都在笑,这个笑就是认知的差距。外界认为中国是超级大国,是发达国家,我们还说自己是发展中国家?全球化和互联网越来越发展,但世界对我们的认知和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之间仍存在差距,这种差异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
作为驻德国大使,我发现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与欧洲的关系、与德国的关系也已经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1975年中国同欧盟建交,现在中欧的贸易已经达到了6820亿美元。欧盟迄今发表了七份对华文件,这七份对华文件反映了欧盟对中国认知的不断变化,定位的不断变化。经过四十七年,中国同德国关系是我们对外关系中最全面、最深入、最稳定、最务实的双边关系。习主席对中德关系进行了定位,称中德两国要做合作共赢的示范者、中欧关系的引领者、新型国际关系的推动者、超越意识形态的合作者。这四个定位既是对中德关系的定位,也是对中欧关系的定位。
回顾中国和欧洲、德国的关系,虽然经历了短暂的曲折困难,总体来说双边关系发展还是稳定的。1998年中欧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型关系,2001年建立了全面伙伴关系,2003年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04年提出了中欧打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的四大伙伴关系。
我认为,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际格局、国际关系、国际秩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进一步发展我们同欧洲、同德国的关系,在当前的大背景下,尤其是中美摩擦、争端成为常态的背景下,发展与欧洲、德国的关系,具有更加长远以及现实的意义。
我们对欧洲的政策就是三个支持:支持欧洲一体化,支持欧洲不断的团结和壮大,支持欧洲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欧洲、德国在我们对外战略中的意义和影响会不断的提升。今年,习主席出访,年初去了欧洲,收官也是欧洲,明年九月份还要到德国参加“27+1”会议,27个欧盟领导人同中国领导人首次举行这样的会晤。今年是欧洲年,明年还是欧洲年,这说明我们对双方关系的重视。
当然中欧关系面临一些新的挑战,我们公共外交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变化,中欧双方实力对比、国际地位和影响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第二,双方的认知,主要是欧洲对中国的认知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今年三月份欧盟对华文件指出,“欧洲与中国之间的机遇与挑战平衡已经发生变化,中国不再是发展中国家,中欧关系的定位仍是紧密对接的合作伙伴,也是寻求利益平衡的谈判伙伴,追求技术领先地位的经济竞争者,推行不同治理模式的“制度性对手”,最后一个“制度性对手”是新提出来的。德国默克尔总理说,欧洲应该将中国同时视为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
第三,中欧关系进入一个新的结构性调整。合作与竞争的因素同时上升,在多边主义、自由贸易、气候变化等全球理念方面双方不断的接近,但在贸易、技术、市场准入、价值观、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依然存在。欧洲一方面承认中国的发展,同时不断的摸黑中国,对中国的担心和害怕越来越大。我们看到这些变化,也看到了不变。
最后,如何在当前的情况下,正确地认识中欧关系、中德关系,我们如何定位,如何在中欧之间架起沟通桥梁?首先是加强了解,第二才是理解,第三才有支持,这一点对我们公共外交而言非常重要。我作为公共外交亲历者,愿意与我们广大的同事、学者、同学开展交流和互鉴。谢谢大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