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记者高霈宁)12月16日上午,“新时代的国际与社会”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国际关系与“一带一路”研究所所长赵磊出席会议并发表演讲。
以下整理了他的主要发言内容。
在历史上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意愿不强,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文明。但是在过去70年里,中国人在走向世界,到非洲、到欧洲、到拉美。中国的维和人员、中国的企业、中国的留学生、中国的创新、技术在飞洋过海。
中国和世界的另外一个关系就是结伴起飞,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高峰会上讲道:大雁要穿越风雨、行稳致远,关键在于结伴成行,相互借力。今天大家身处一个不确定性的时代,面临很多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信任赤字,这么多赤字该怎么飞?要结伴齐飞才能行稳致远,这恐怕也是中国取得今天成绩的奥秘。中国人在飞洋过海,飞出去以后跟国际社会结伴齐飞。
中国的发展始终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经济工作是中心工作。为了做好经济工作,中国在坚定不移地开放,在充分地融入世界。在过去70年中,中国经常遭到西方国家制裁和围堵。但是在这个环境下,中国依然要“走出去”。比如1989年中国首次派人员参与联合国维和,派维和人员到非洲纳米比亚。而那一年恰恰是西方在制裁中国。到2004年中国已经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当中派遣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从那2004年到现在,中国派遣的维和人员超过了其他常任理事国的总和,这是和平力量的重要体现。
今天中国企业也活跃在世界各地。1979年中美的双边贸易额只有15亿,少得可怜。美国哈佛大学的汉学家费正清曾讲过一句话,他说从1949年到1979年,美国人派往月球的人都比派往中国的人多。这说明那时中美关系一定有问题。在1979年建交的时候,中美的双边贸易额只有25亿。40年之后,在2017年中美贸易额已达到5800亿。1989年中国才有了第一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1995年的时候有了3家。但2019年中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数量是129家,首次超过了美国。在1993年的时候中国经济总量占美国总量只有7%,但今天中国经济总量占美国总量是66%。所有这些数字都发生了变化。现在中国有4.2万家中国企业在海外有投资,在海外能到处看到中国企业,这都是经济发展带来的外交努力和外交贡献。
赵磊同时还提出,中国和美国的力量在接近,新兴市场国家在崛起。但是除此之外,中国也在推动国际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在完善秩序、在完善游戏规则。美国的社会学家沃勒斯坦认为在过去的资本主义全球化当中,秩序就是中心边缘秩序,少数国家是中心国家,中心国家在侵蚀边缘,而边缘国家只能服务中心。
但“一带一路”的逻辑不是中心边缘,而是要构建节点网格秩序。所以早期项目大多数都落在边缘国家,比如中亚五个斯坦国家,东南亚国家像老挝,中东欧像捷克,非洲像埃塞俄比亚,这些都是典型的内陆国家。“一带一路”项目使这些边缘国家有可能互联互通,变成节点国家。过去只有少数国家是中心,而“一带一路”则有可能使这些边缘国家变成自中心,这是非常大的变化。在这样的自中心体系中,我们才可能享受公平、普惠。在中心节点秩序当中,美国所构建的安全体系主要是盟友体系,而“一带一路”构建的伙伴关系体系是平等的。
最后,赵磊提到了中国提供的公共产品问题。他说,公共产品至少也有三个层次,一个是物质性的,像当年的坦赞铁路、亚吉铁路是物质性的。但是光靠物质供给,利尽则散。超越物质的是理念性的,所以中国要提供一些新鲜的理念,比如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一带一路”。比理念性更高的层次是制度性的公共产品,比如亚投行、丝路基金、从“16+1”到“17+1”,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这些都属于制度性的产品供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