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萌:区域研究智库发展应借鉴国际经验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孙晓萌 | 时间:2019-12-20 | 责编:申罡

(中国网记者 时畅)2019年12月17日,“新时代的中国思想与世界变局——中国智库国际影响力论坛2019”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孙晓萌出席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以下是她的演讲内容。

我的发言题目是《区域研究智库的发展路径与国际经验的借鉴》,国际经验主要以英国的几家智库、高校为例。

关于区域研究的定义,美国加利福尼亚东亚语言文化系教授曾经说,区域研究是谋求通过跨学科的途径来了解、分析和阐述外国文化的视野。而综合我国教授的观点,区域研究是指综合来了解历史、地理、文化、经济、政治等多个研究角度,对其它国家或地区的研究。这里地区指的是大的地理区域,假定在文化、历史、语言诸多方面具有某种一致性。从事区域研究的学者都是从本学科出发,来对特定的地区开展研究。

关于区域研究的价值探讨,涉及到社会科学、知识面、认识论的问题。本土知识是具有一种全球价值和意义,区域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使人们认知每个具体研究对象的独特性,从在地具体经验出发,对知识和理论的创新提供一种新的可能性。20世纪50-60年代的民族独立运动,亚非拉等一批国家获得民族独立,建立新兴国家,为区域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为修正和发展现有理论、建立新的理论提供了可能性。比如基于拉丁美洲研究的伊夫理论的提出,还有现代化理论、官僚微权理论、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理论,以及格尔斯的剧场状态等等。

美国学者曾经对区域研究的专家设定了如下标准,从事这个领域的学者必须掌握所研究地区大量确凿的信息。具备广泛、最新、直接接触该地区的经验。一个国家区域研究的发展是这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全球战略布局的体现,反之区域研究也能够反过来促进国家利益的拓展。英国作为第一个全球性大国,首先将区域研究作为一门学科,重点关注亚非地区,标志是1916年成立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美国的区域研究是政府直接的需求催生的,是服务于美国国家政治的。二战期间,美苏两大阵营形成对峙局面,美国急需加强对共产主义体制的研究和分析,联邦政府、私人基金会、学者三方共同参与推动了这个学科的建设,当时主攻日本研究的政治学家罗伯特•豪向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提交了一份报告,极力呼吁要实现区域研究的制度化,拓展处于迅速变化的世界中的人文学科的相关性,包括对外国语言的学习。将人文学科和学科跨度很大的社会科学联系在一起,在全球日渐形成与共产主义对抗的形势下保护美国利益。罗伯特•豪是最早关注区域研究重要性的学者,此后大量政府财政拨款和基金会资金注入相关高校,我们熟悉的福布莱特交流计划、福特基金会海外地区奖学金项目都是这样情况下催生出来的。还有私人基金会、梅隆基金会等等,也都资助了大量区域研究学者,对他们关注的国际项目进行研究。

我们知道,截止到1971年,美国一共63所大学建立了106个地区和语言中心,部分得到了美国联邦政府教育的支持,教授的语种达到100种之多。直到今天,如果把中国同样情况和美国做比较,我们还有很大差距。

日本长期关注亚非区域研究,日本国内排名前十的高校均设有区域研究所或者国际研究中心或机构,比如说东京大学、东京外国语大学等等。区域研究是大国特有的研究门类,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都拥有较为成熟的区域研究学科组织,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竞争中对国家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高水平区域研究,需有种类齐全的语种储备和较广阔的区域覆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其战略性学科布局的需求,对比一下,国内的区域研究依然是新型的交叉学科。近几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区域研究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但是也应该看到与欧美发达国家区域研究相比,我国区域研究在知识结构、理论基础、研究范式、人才培养储备、研究成果质量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批判性地借鉴西方区域研究智库的经验,将为我国相关领域的发展大有裨益,在这里提几点具体举措。

第一,研究格局的国际化。我们认为应该将聚焦扩展到国别问题、区域问题,乃至全球问题的研究。各国共同面对的全球性公共议题的设置,比如欧洲研究理事会的项目,就是超越边界的亚洲问题。牛津大学的少数群体宗派主义和民间社会的研究等等都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第二,区域研究智库的发展和建设。它的发展和建设需要高校学科,尤其基础性学科。我们国家学术资源分配的坐标系就是以学科和专业设置来归属的,所以需要强强连手。这方面牛津大学全球与区域研究院是世界上建成最大的区域研究学术共同体,研究者们从全球化和发展大局出发,研究地区、国家区域和全球之间的互动,以更好的了解当代世界。下设的研究院包括涉及非洲、中国、拉丁美洲、中东、日本、俄罗斯和东欧等,还有南亚等地区的教学和研究活动,设置的议题包括了中国城市化、日本性别、中亚主权、南亚种族、拉丁美洲民主、中东安全、俄罗斯和东欧总统制等问题。同时,也具有极其丰富的图书馆藏资源,全英馆藏排名第二,并形成了广泛学术网络。

第三,除了政府拨款以外,需要加大多元资本对智库建设的投入力度,为智库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这也是确保智库独立性研究的重要前提。我们所熟悉的查拉姆研究所既不从属于政府部门,也不接受政府拨款,属于国际事务中独立智库。主要围绕能源、环境、资源治理、国际经济、国际安全、地区研究和国际法等领域进行研究,其中对于能源、环境、卫生医疗和国别地区研究的积累相当深厚,奠定了其在全球国际事务研究领域的权威地位。为了扩大它的全球影响力,研究所做了如下努力:

1.推动对国际事务重大发展及其对策的研究。

2.对全球区域和国别问题进行独立分析和探讨。

3.为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政策咨询,特别是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最成功两个品牌一个是伦敦会议,一个是查拉姆研究奖。伦敦会议是国际性交流论坛,通过汇聚知识流、信息流,在全球顶尖学者、智库专家、政府官员间分享有关全球化问题的思想观念和看法。查拉姆研究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也为决策者提供了独特中性的立场,帮助其发现大量重大事件背后的政治、经济、环境发展趋势和当今事务之间的联系。

查拉姆研究奖设立于2005年,以水晶奖杯、以及英国女王签发的卷轴,奖励给对该年国际关系改善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士。迄今为止,已有10个人获得该奖项,其中包括几位杰出女性,是2014年获奖的盖茨基金会创始人之一梅林达女士,2013年获奖的是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女士。

孙晓萌表示,人才的国际化对智库国际化至关重要,需要进一步创新智库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机制,加大对海外人才的引进力度。尤其在区域研究当中,没有任何人比对象国的人更了解他们。打通智库机构与政府部门的旋转们的机制,以及国际学术共同体的构建。同时还有一点,对区域研究智库而言,人才的可持续的发展也非常重要。

此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光明日报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中国网、《智库理论与实践》杂志社联合承办。国内知名智库学者、社会贤达及媒体界500多位人士齐聚一堂,共同讨论新时代的中国思想与世界变局。中国网智库中国对本次论坛进行了专题报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