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元春:只有改革,特别是市场化、开放化改革才能化危为机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李晓曼 | 时间:2020-05-25 | 责编:蒋新宇

中国网讯(记者 李晓曼)523日,《中国圆桌》两会专题研讨会暨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线上研讨会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出席论坛,并就“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宏观经济政策”相关议题分享观点。


刘元春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不提经济增长目标,因不确定性很大

 

刘元春在谈及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不设GDP增速目标时表示,今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已经做了非常清楚的说明,不设定GDP增长目标,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疫情和经贸环境还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对于疫情和病毒,我们了解还不深入,疫情本身以及应对疫情的各种政策带来超级不确定性;另一方面,疫情会给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带来巨大冲击,下一步疫情会怎样,以及各个国家的政策会发生怎样的调整,从而带来对外部环境、内部运行的何种变化,均面临高度的不确定性。

 

刘元春强调,一定要正确理解不设定GDP增速的具体目标不等于没有目标,相反一下几个方面设定了目标,即在就业、国际收支、通胀、民生、风险、小康方面都设定了目标。同时要认识到不设定GDP目标不等于我们不完成全面小康目标,不设定GDP目标不等于对经济增长没有要求。


刘元春举例说,目前对于就业目标设定的是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以上,调查失业率6%,登记失业率5.5%,按照我们团队的测算要达到这样的目标今年的GDP增速依然要达到4%左右。如果GDP增速要达到4%的水平,仅仅按照常规性的“六稳”政策就很难达到。所以,政府工作报告很明确要进一步加大“六稳”的力度,同时要将“六稳”的工作着力点以“六保”为核心。

 

刘元春认为,要完成“六保”就要采取超常规的一些政策,这些政策对于增长速度方面就有一定的保障作用。所以,千万不要认为不设定GDP增长速度就是不设定目标,恰恰相反,这里面要求的更多,要求要更加凝心聚力,将各种宏观政策形成一揽子的统筹力量。

 

扎实做好“六稳”全面落实“六保”

 

在谈及“六稳”和“六保”的关系时,刘元春表示,“六稳”是基本面的问题,而“六保”则是稳定基本面的基本着眼点,不仅是简单地着眼于增长本身,更重要的着眼于世界疫情蔓延和全球经济同步深度下滑所带来的各种冲击、风险和超级问题而进行的布局。

 

第一,我国面临大规模失业、大规模民生问题、大规模市场主体破产,供应链、产业链断链,粮食和能源超级波动,还有基层运转不畅等问题。每一个问题相互联系,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超级挑战。“六保”是在超级状况下所采取的精准应对的政策举措和政策目标。因此,要想达到“六稳”,必须以“六保”作为前提和着眼点。我们在政策目标和政策转换过程中一定要认识到这个问题。

 

第二,如果从世界范围来看,全球主要经济体在危机救助和危机复苏过程中,第一核心就是保生存,保生存体现在:1、保证民生的基本运转。2、要保证经济主体的基本运行。疫情救助很重要的落脚点就体现在这两点。

 

“就业优先”要加大稳企业、扩需求的力度

 

在讨论“就业优先”如何落地时,刘元春表示,在保就业上面,第一个很重要的着力点,必须要使复工复产加速进行;第二个很重要的着力点,必须加大稳企业、扩需求的力度,使经济循环常态化。

 

因此,首先,需要一揽子宏观政策举措,来扩大有效需求,使供需循环常态化,从而稳定各个市场主体,稳定就业。

 

第二,要通过一些就业政策来缓解目前就业供需之间的缺口,所以我们采取了比如大学生招生、中职和研究生扩招等方式来解决200万就业问题,通过给予很多企业贴息贷款,各种保岗就业的补贴,使很多没有效益的企业能够稳产保岗。

 

第三,可以通过社会安全网来缓冲失业率上升所产生的冲击。如果没有把以上三个方面的轻重缓急以及工作重点把握住,在就业落实上面的工作就会做得不踏实。所以,要理解政府工作报告对于目前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时强调就业优先的战略部署。


政策实施要注意节奏力度

 

在谈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关议题时,刘元春指出,《政府工作报告》定位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有几个特点:一是规模适度,二是风险可控,三是非常规操作,四是中期可持续。

 

第一,规模适度。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曾提出今年的一揽子宏观政策方案的规模应该在5.56.5万亿。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的一揽子方案中财政资金新增规模是5.6万亿:第一,通过减税降费减负2.5万亿;第二,地方专项债新增长1.6万亿;第三,财政赤字提升1万亿;第四,特别国债发行1万亿。一共6.1万亿,与我们提的5.5-6.5万亿的区间基本吻合。根据前期的测算,这一揽子的财政刺激计划能够保证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一定的水平。

 

第二,风险可控。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组合可能会导致宏观杠杆率出现急速的提升。目前,全世界的财政刺激规模达到9万亿美金,初步测算,导致债务水平已经上涨了百分之十几。目前来看中国的可控性比较大,债务上升的幅度并不像其他国家那么高。

 

第三,非常规操作。财政政策是非常规操作,即特别国债的发行,疫情转移支付的特别机制的安排,同时货币政策实际上也进行了一系列的非常规操作,要研究和创新可以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当然目前很多市场人士也在猜测,这种工具到底是什么?中央银行是不是会直接向一些企业进行直接贷款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中央银行法第30条规定不允许这样,但是可以向国务院申请批准,向特定金融机构进行贷款,由特定金融机构来进行发放。前段时期,这个专项款项已经发放了3000亿,它是直接向相关企业进行发放的,未来,这一政策的力度可能会加大。当然还有一个是目前欧洲中央银行采取的模式,由财政出钱,货币进行配套,再以疫情基金的这种模式直接发放给相关的主体,可能下一步会借鉴各国的一些最新的创新,对我们货币政策来进行一些操作。

 

第四,中期可持续。习近平总书记讲到:“要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一揽子方案目前是疫情救助和经济复苏,但下一步要面临的问题很多,不确定性很强。因此,要为下一步经济复苏和应对下一步的超级不确定性留足空间,从而使市场保持良好信心。

 

刘元春表示,改革扩内需,改革提信心,只有改革特别是市场化、开放化改革,提振综合治理能力的改革,才能化危为机,才能使六保做得扎扎实实,能够把短期的稳定和中期的发展结合起来。(责任编辑 蒋新宇)


本文源自“中国圆桌第二十五期: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宏观经济政策”专题报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