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中国 > 

黄益平:通过政策引领全球经济在新冠疫情后的复苏

来源:中国网 | 作者:黄益平 | 时间:2020-06-16 | 责编:申罡

(中国网讯记者李晓曼)6月12日,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6期)在线上举行。论坛聚焦“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双底线思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经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参与研讨。


个体经营行业发挥了就业蓄水池的功能


黄益平指出,据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成果,疫情期间的隔离政策、保持距离封城的政策,确实对经济活动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湖北武汉,2月份影响程度非常高,大概到70%左右。从个体经营户活跃的数量和经营量来看,疫情发生后,全国总体水平下降了50%,疫情对农村个体经营户业务量的冲击比城市相对少一些。


在这一段经济恢复期间,有一些地区的活跃户数是在直线上升,其中,两类地区上升特别快,一类地区是劳动力输出省,比如四川;还有一类是劳动力的输入省,比如广东。为什么在这两类地方个体经营户的数量增加很多呢?黄益平表示,可能跟正规部门现在经济活动还没有完全恢复有关。最近看到在沿海地区一些出口厂商的订单被取消了,厂商经营活动就没有那么活跃,用户量也有所减少,这就造成了对农民工群体的就业压力。劳动力输出的省份,很多人发现劳动力市场状况不太好,选择在家乡创业做点生意,也有一部分到了输入省做生意,这反映了个体经营行业在一定意义上发挥了就业蓄水池的功能。


疫情过后,数字经济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黄益平表示,由于个体经营行业发挥一定的宏观经济稳定器的作用,未来一定时期内,宏观经济都会保持一个相对疲软的态势。无论曾经的非典还是全球危机后,我们都看到经济V字型的反弹,而这次由于全球很多国家的疫情尚未控制,输入型病例的风险很大,北京的疫情也有新情况出现,这将影响未来经济活动的复苏态势,疫情过后,数字经济会变得越来越重要,无接触交易会大幅上升。


从过去团队活动、旅行等一些消费和商业活动来看,即便减少10%、20%或30%,也可能意味着经济活动不太可能在很短的时期内恢复到2019年、2018年时的状况。无论是哪个原因,病毒的风险还是外部经济的不确定性,或消费者行为的改变,都指向短期比较缓慢的经济复苏,同时这个复苏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的不确定性。


现在应该考虑一些什么样的政策思路?黄益平给出三点建议。


一是过去这段时间,经济活动受到较大冲击,工作重点应落实在支持中小微企业和居民上。因为他们受到的现金流的冲击最大,资产负债表的风险最大,如果他们的现金流和资产负债表维持不下去,短期内很多企业和家庭就会很难活下去。即便疫情控制住后,我们也缺乏经济反弹的基础,大量支持这些企业和居民都是对的。但现在看来,疫情基本控制住之后,经济活动也可能在一定时期内回不到正常水平,这就意味着困难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所以,过去支持个体经营户、中小微企业和低收入家庭的政策还应该继续,补充流动性也好,支持消费也好,都很重要,尤其是那些没有很好的社会福利体系支持的群体。


我们的社会福利体系不是很健全,缺乏支持穷人的渠道。现在有一个好的办法,而且在这次在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就是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通过支付宝、微信支付线上工具,找到几亿个企业,我们把这个工具利用起来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过去这段时间很多地方政府已经用数字经济的工具在发放消费券,支持老百姓和中小微企业的政策还要持续。


二是要采取一些投资措施支撑经济增长。新基建支持技术创新和数字经济发展,我们采取一些政策支持城镇化,增加国内需求,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思路。从效率、规模和长远发展水平来看,无论重点是放在中小城市还是大型城市,都应该成为下一步发展的重点。


三是要想办法开展国际合作,巩固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最近外部环境比较严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坚持既定方针,进一步开放、改革,这个既定方针不会变,短期内我们也是可以做一些事情。我和亚洲几位学者在6月3号发布了共同起草了报告《亚洲方略》,主要观点是亚洲国家大部分疫情已经控制住,而且在这个地区是有支持开放的贸易和投资政策的传统,大多数亚洲国家尤其是东亚国家都是从全球化的体制当中获益的,因此有共同的理念与利益。所以,报告建议亚洲国家比如“10+3”“10+6”东盟+3、东盟+6,一起推动区域内合作,支持各个亚洲国家的经济复苏和合作,维持金融稳定,扩大货币互换协定,开放食品和医疗市场,保持市场的开放,甚至建立一些国际的健康旅行码的认证等。从亚洲开始做,一是我们有这样的基础,二是大家都有共同的意愿,如果做好了,也许可以引领下一轮的全球经济在新冠疫情之后的合作和复苏。(责任编辑:蒋新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