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中国 > 

人民大学报告:美国失业率比中国高很多,但中国要强化失业保险功能

来源:中国网 | 作者:丁守海 | 时间:2020-07-01 | 责编:时畅

6月30日,中国宏观经济论坛热点问题研讨会在线。本期研讨会的主题是“当前就业形势,演进趋势与保就业政策的优化”。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主要成员丁守海出席论坛并发布研究报告。

 

丁守海介绍到,研究报告的题目是《当前就业形势、演进趋势以及保就业政策的优化》,内容主要分四部分:第一,当前疫情下的就业形势。第二,就业矛盾的焦点。第三,就业形势的趋势,对下一步就业形势做出判断。第四,政策建议。

 

他对各部分做了详细说明。

 

一、疫情下的就业形势

 

我国就业形势在2019年就已现疲态,在疫情冲击下,今年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

 

第一,城镇调查失业率,疫情暴发的2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从1月份的5.3%直接攀升到6.3%。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现在还有1.2%左右的“在职未就业者”,把这部分考虑进来,截至5月底,我们的失业率很可能在7.1%左右。

 

对标美国,今年2月份,美国疫情还没有暴发,失业率在3.5%左右。4月份疫情扩散时,失业率陡增到14.7%,创下二战以来的最高水平。但美国也有口径问题,现在有将近500万就业但缺勤者,在疫情一开始暴发的时候是纳入到统计范围,从3月份开始就没有考虑到这部分人。现在美国非农就业人数1.33亿,把这部分人统计进来,5月份的失业率应该比公布的高3.7个百分点,合计应该是到17%。所以,美国失业率比中国要高很多。

 

受到就业不景气的拖累,这不仅在就业数量上,再就业的价格上以及工资上必然会反应。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减少3.9%,农村居民减少4.7%。

 

值得注意的是,在失业率快速攀升的同时,城镇领取失业保险的人数却在大幅下降。一季度领取失业保险的人数是201万,比去年同期减少26万,比上个季度减少27万,同比降幅达11.45%。这个情况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也曾经出现过,当年失业率攀升,失业人数增加,但在2008年年末,全年领取失业保险的人数同比减少10%以上。失业保险与失业率脱节,甚至出现反向运动趋势,很可能说明失业保险在萧条周期中没有对失业人员发挥兜底作用,这与失业保险设计初衷不吻合。失业保险制度覆盖范围不够精准、领取条件比较苛刻、疫情下的出勤限制,领取手续复杂是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

 

当前就业矛盾的焦点问题:

 

第一,高接触服务业的从业者。

 

目前,我国至少有8000万高接触服务业的就业者,他们是就业的重灾区。应该讲今年新冠疫情对经济、就业的冲击与2003年SARS疫情时有很大的不同,2003年我们服务业从业人数占就业人口比重是29.3%,现在达到47.4%,上升了18.1个百分点。2003年,服务业从业人数是2.16亿,现在是3.67亿,增加1.5亿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首当其冲冲击的就是服务业,所以,可以看到这次疫情实际对国民经济就业冲击面比2003年大得多。

 

第二个焦点在制造业中,特别是从事出口的制造业部门。2000多万直接从业者,他们的就业困境可能会更大,全世界疫情的扩散,从3月份以来,我们的出口形势仍然非常严峻,前5个月,我们出口金额累计同比减少75%,其中劳动密集型产品遭遇的困境更大。

 

第三个方面焦点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应该说步履维艰。我们国家现在有3000万个个体中小企业,7000万个个体工商户,将近1亿个经济实体是国民经济的就业海绵,吸纳了80%以上的就业。这次疫情对中小企业的冲击远远大于大企业,很大一个原因是中小企业经不起消耗战。中小企业的经营成本有个特殊性,固定成本占比高,如果销售收入锐减很容易导致现金流困境。

 

第四,当前就业矛盾的焦点就是农民工。分群体看,农民工有将近1亿人广泛地分布于受疫情冲击较大的行业。目前我国农民工是2.9亿,非农就业人口5.8亿,正正好农民工占半壁江山。所以,在很大问题上,农民工的就业形势就代表了中国的就业形势。由于受到疫情影响,今年一季度,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人数比去年同期减少30.6%,这也意味着有将近9000万农民工滞留农村而无法外出务工,这有需求不足原因,也有分成线性和供给端的原因。

 

第五,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今年高校毕业生达到874万,创历史新高,除去有100万出头的人继续读博读研深造或出国之外,余下的仍然要加入到求职大军。

 

三、就业形势的演进趋势

 

基本判断是2020年全年就业压力都会比较大,就业缺口可能难以得到完全弥补。在2020年,就业缺口仍然会存在,甚至九月压力会比较大。但这个就业缺口未必会完全表现为显性失业,也有可能通过隐蔽性失业来消化,就是我们说的“稳岗”,政府会通过各种举措鼓励企业不裁员,但减少工时,这样员工的就业质量和工资会下降。

 

未来一年时间里,即便疫情能在一年内控制住,就业压力仍可能会持续2年左右时间。这主要是源于劳动要素的准固定性,劳动经济学中劳动要素具有一种准固定性,它不是完全的柔性调价,就是经济复苏了,企业即便生产扩张到就业扩张,并不能立即实现这个调整过程,通常有个滞后期,如果从现在开始,一年内我们的疫情能够得到控制,经济复苏了,经济复苏再到就业复苏,有个滞后过程,有可能我们会持续两年。因此,我们建议,对于就业压力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四、政策建议

 

首先,应该把“六保”中的前三保: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就业政策的精准性和性价比。别的要适当调高失业率的上限目标,让积极就业率政策更从容,消极就业政策更充分。

 

第二,要强化失业保险功能,使失业保险在萧条周期真正发挥社会安全网的作用,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

 

第三,失业率调查要兼顾对隐蔽性失业的评估,建立起失业率的预警机制。

 

第四,大力发展灵活就业,特别是新就业形态与地方经济形成互补。

 

第五,精准推进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着力缓解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题。

 

第六,引导企业行为,防止在疫情期间,一些企业加速上马机器人来取代人工。

 

第七,关于舒缓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一是扩招,现在研究生扩张规模和专升本规模;二是延迟单位的面试和录取时间,毕业生离校时间;三是适当增加公共管理,基层医疗,社会服务类岗位,以公益类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四是鼓励毕业生去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通过大学生冲关形式提供岗位;五是鼓励企业为高校毕业生提供见习类的准就业岗位,政府对于提供准就业岗位的企业也是提供补贴或减免税的激励。

 

第八,关于保市场主体,保市场主体就是保就业,但保就业要有选择性,为了更好地保住市场主体应当有一定取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