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尊友:新冠肺炎疫情及防控策略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吴尊友 | 时间:2020-09-14 | 责编:时畅

9月10日至11日,第四届太和文明论坛前沿科技分论坛在线上举行。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的生物医学及生物安全专家、数字与信息科技以及伦理与治理领域的专家和企业界代表,围绕“用新兴科技和创新机制维护全球生物安全”主题,就全球语境下如何应对生物安全威胁,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简称“疫情”)给生物安全及社会治理带来的启示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以下整理了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的观点。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


今年年初,发生了新型冠状肺炎的暴发疫情,至三月份以后疫情很快在全球蔓延。现在,全球每天报告人数已经达到了二十多万。我们对新型冠状肺炎的认识,仅仅才有六个月的时间,要彻底地防控新冠肺炎,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需要我们去认识,今天我们一起来讨论新冠肺炎疫情及防控策略。


首先,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最早发生疫情的前三周的具体事件。2019年12月27号,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张继科大夫,报告了几例特殊的肺炎病例。这些病例引起了武汉市卫健委的高度重视。2019年12月30号,武汉卫健委发布了通知,关于紧急加强不明原因肺炎(救治工作)的通知,这个通知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2月31号,国家卫健委、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派出工作组、专家组到武汉协助调查。早期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病例都有共同的暴露史,也就是说,都曾经去过武汉的华南海鲜市场。这提示华南海鲜市场可能是一个传染的源头。工作组和专家组当即决定,立即关闭华南海鲜市场。也就是在2020年1月1号,华南海鲜市场关闭。1月3号,尽管我们还不清楚这起不明原因肺炎的病原体,我们把相关的疫情情况,通报了世界卫生组织以及相关的国家。这里所说的相关的国家包括美国、日本、韩国、英国、欧盟等国家。1月7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分离了新型冠状病毒,并鉴定新冠病毒是这些不明原因肺炎的病原体。在1月9号,中国政府把这样一个病原学鉴定结果报告给了世界卫生组织。在1月10号,我们研制了诊断试剂,派往武汉用于临床诊断。在1月11号,中国政府开始向世界卫生组织通报每天的疫情进展情况。1月12号,我们与世界卫生组织分享了新型冠状病毒基因序列。也就是说,我们把基因序列的数据,上传到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流感数据平台。这个数据的上传,使得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分享这样一个基因序列,并根据基因序列研制生产诊断试剂。1月20号,新型冠状肺炎列入国家法定报告传染病。1月23号,武汉实施封城措施。在后续的几天,湖北省其他15个城市也相继采取了封城措施。


回顾最早的三周我们的响应,在这三周,我们做出四项重要的发现。一是,从确定疫情到分离病毒,前后只花了七天的时间。从分离出病毒到诊断试剂派送到武汉用于临床诊断,只用了两天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认识一种新的传染性疾病,创造了人类历史最短记录。还有,我们确定了平均潜伏期,常见潜伏期为三到七天,最长十四天,这个最长潜伏期也作为我们隔离密切接触者的时间,还有我们确定了主要传播方式,那这四项发现,分离病毒、鉴定基因序列、研制诊断试剂、确定潜伏期、确定传播方式是中国制定防控新冠肺炎策略的科学基础,也是世界制定防控策略的科学基础。这四项发现也是中国科学家对人类控制新冠肺炎最大的科学贡献。回顾早期的疫情,我们认识到,控制新冠肺炎最主要的两个瓶颈性问题,一个是床位不够,短时间内大量病人的发生,而传染病床位不够,使得大量的病人积压在家庭,积压在就诊的门诊。这些病人由于不能及时地入院,不能及时地(被)隔离,他们继续在家庭、在医院门诊传播扩散,引发了更多的病人。第二个制约瓶颈性的问题,是诊断能力不够。由于新冠肺炎早期的诊断采用的是核酸检测,而这样一个检测技术,需要一定的生物安全级别的实验室才能够进行操作。由于诊断能力不足,在武汉积压了大量的病人等待诊断,那这两个制约性的问题就成为了我们控制新冠肺炎的瓶颈性问题。随后,中国在武汉建立了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又利用现有的建筑改建了方舱医院。那么通过这些措施,我们解决了床位不足的瓶颈性问题。


我们刚刚提到了方舱医院,这个方舱医院也是中国对世界控制新冠肺炎的又一大贡献。由于新冠肺炎病人的主要表现,特别是大多数的病例属于轻型、普通型,大约占了总病例的80%。而这些病人不需要特殊的医疗照顾。把这些病人安排在方舱医院,那么在短时间内可以(分配)少量的医务人员照顾几百甚至几千轻型的病人。方舱医院的作用,主要不在于治疗,更重要的是,把病人放在这些场所起到的是隔离作用。在方舱医院,他们不会再停留在家里,不会停留在社区。这样,把传染的源头就给切断了。所以方舱医院其实最大的作用,是隔离病人,切断传播方式。在应对新冠肺炎的过程当中,我们创造性地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方舱医院是其中之一。我们还采取了很多其他的公共卫生的措施。这些措施(的)综合应用,使得我国在短时间内就成功地控制了新型冠状肺炎疫情。这些措施包括我们常用的公共卫生措施,像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保持通风,这些措施看上去科技含量不高,只要落实到位,就能够很有效地控制住疫情。中国的疫情,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或者叫做第一波流行,是以武汉为源头向全国蔓延。这一起疫情,在三月份就得到了基本的控制。第二波疫情是以输入病例为主,在输入的地方局部形成了地方的传播,像在东北绥芬河、舒兰、吉林等地四月份五月份出现的局部输入引发的传播。第三波是发生在北京,以6月中旬,6月11号开始在北京出现的新发地为源头的暴发疫情。这些疫情前后经历了一个月的时间,总共有四百人发病。第四波,七月份发生在大连和新疆乌鲁木齐,这两个地方同时发生的疫情也是局部的聚集性疫情。这几起疫情,都说明了新型冠状肺炎,它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不分冬天夏天,只要防控措施不到位,或者防控措施有松懈,疫情都有可能出现卷土重来(的情况),如果我们不是及时地发现,及早地采取措施,那么这些疫情,它的规模可能会变得更大。大家都特别关心,在未来特别是秋冬季,疫情会不会卷土重来。我们首先看一看全球疫情的流行态势。从三月份开始,全球疫情一路上扬。


到了五月底,全球每天报告新冠病例突破了十万。从七月初开始,全球每天新增新冠病例突破二十万,现在每天有数千人死于新冠肺炎。也就是说,从三月份以来,全球的疫情一直处在一种上升、高水平流行的状态。随着冬季的到来,这种全球流行的态势还会继续加重。我们国家目前面临着两个方面的压力,一是会出现类似于在北京、在大连、在新疆出现的突如其来的爆发性的聚集性的疫情。那么这些疫情提示一个新的现象,也就是说,受污染的海产品和外包装可以把病毒带入国内,引起局部的暴发疫情。另外一方面的压力,只要全球任何一个国家疫情没有控制,都有可能对我国的疫情反弹造成威胁,所以要防止秋冬季疫情反弹,我们最重要的工作是要做好外防输入。外防输入最主要的要把好国门关,把好国门关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防止感染的人把病毒带入国内,造成传播流行;二是要防止污染的冷冻食品和外包装,把病毒带入国内,造成新的疫情。大家都很担心秋冬季疫情反弹,实际上新冠肺炎不分冬夏,只要防控措施落实不到位,随时都有可能卷土重来。当然,秋冬季其他呼吸道传染病会高发,使得新冠肺炎的诊断防控变得更加困难、更加复杂。但我们有信心,我们有能力相信,即使秋冬季新冠肺炎发生的风险增高,我们(也)有能力控制新冠肺炎,不会再出现类似于武汉早期的严重疫情局面。我们之所以这样说,是有两个方面的事实依据。一是在今年春季和在冬季一月份二月份的时候,当武汉为源头的疫情发生以后,有相当比例的感染者从武汉春节返乡流落到全国三十个省,全国三十个省都及时采取了有效的防控措施。没有一个省,报告总病例数突破两千,实际上,在三十个省当中,只有四个省,病例数超过了一千。这样一个时间点也是在这个寒冷的季节,也是在呼吸道传染病高发的季节,所以这是一个事实。第二个方面,我们看在五月份发生的输入性病例引发的局部传播流行,还有在北京也好,大连也好,新疆也好,我们都能及时地发现,并在短时间内成功地控制疫情。现在我国的疫情,特别是本地传播的疫情又回归到零的状态。这些事实,都说明我们中国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以及坚定控制新冠肺炎的决心。还有我们全国十四亿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即使在冬季,新冠肺炎疫情再来时,我们有能力及时发现,及时控制。要应对好秋冬季的新冠疫情,我们还是要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加强监测。我们需要一个灵敏的监测系统,及时发现疫情。在这样一个灵敏的监测系统当中,普通的老百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当出现头痛、发热等症状时,一定要及时就医,不要拖延。


每一个人及时就医,及时发现疫情,对于控制疫情是非常重要的。还有我们基层的医疗机构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当病人来就诊时,我们应该有能力第一时间诊断病例,能够及时上报病例。第三,我们的疾病控制部门当出现疫情以后,我们能够及时地发现传染的源头,确定疫情的规模,并提出控制的策略。如果我们这三项措施都能够落实的话,我们就一定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可能的疫情,并及时将其扑灭。第二,我们要利用我们新的诊断技术,就是核酸检测技术,尽可能早地发现疫情,了解疫情的规模,为更多地发现早期感染者提供新的技术。第三,要采用疫苗防控策略。这里说的疫苗,实际上有两种疫苗,一种是已经在使用的预防其他呼吸道传染病的疫苗,包括肺炎疫苗、流感疫苗。那么还有一类,就是大家特别关心的新冠疫苗,这种疫苗是特异性的预防新冠肺炎。目前我们国家五条技术路线的疫苗,都在有序地向前推进,有望在年底以前疫苗能够问世,为预防新冠疫情提供新的技术手段。我相信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为我们增添了控制新冠肺炎的手段。我们有信心,我们有能力在短时间内把可能出现的疫情控制住。(责编:时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