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柱庭:智慧交通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实践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张柱庭 | 时间:2020-09-14 | 责编:时畅

9月10日至11日,第四届太和文明论坛前沿科技分论坛在线上举行。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的生物医学及生物安全专家、数字与信息科技以及伦理与治理领域的专家和企业界代表,围绕“用新兴科技和创新机制维护全球生物安全”主题,就全球语境下如何应对生物安全威胁,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简称“疫情”)给生物安全及社会治理带来的启示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以下整理了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柱庭的观点。


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柱庭

 

一、中国的智慧交通建设近几年我国一直在智慧交通建设中进行“三推”


一是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超级计算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推进数据资源赋能交通发展,加速“四网融合发展”,即交通基础设施网、运输服务网、能源网与信息网络融合发展;推广交通公共服务和电子政务的发展。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前,智慧交通的发展规划已经颁布,部分场景已经落地,有的还在研发。在这次抗疫中,落地实施的智慧交通发挥了重要作用,研发项目速度大大加快,这奠定了智慧交通的基础,而智慧交通的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智慧交通中的基础设施。“聪明的路”属于智慧交通的基础设施,其要求是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造、养护、运行管理等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工作已经起步。覆盖全国的高精度交通地理信息平台,完善交通工程等要素信息,对物理设施的三维数字化呈现,支撑全天候复杂交通场景下自动驾驶、大件运输等专业导航应用。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全生命周期健康性能监测,应用基于物联网的工程质量控制技术等开始落地。


第二、智慧交通的感知网络。铁路、公路、水路领域的重点路段、航段,以及隧道、桥梁、互通枢纽、船闸等重要节点的交通感知网络覆盖。推动交通感知网络与交通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建设,深化高速公路ETC门架等路侧智能终端应用,建立云端互联的感知网络,让“哑设施”具备多维监测、智能网联、精准管控、协同服务能力。注重众包、手机信令等社会数据融合应用。构建载运工具、基础设施、通行环境互联的交通控制网基础云平台。加快北斗导航在自由流收费、自动驾驶、车路协同、海上搜救、港口自动化作业和集疏运调度等领域应用。


第三、智慧交通的载运工具、作业装备。“聪明的车”是智慧交通的载运工具,其要求是具备多维感知、高精度定位、智能网联功能的终端设备应用,提升载运工具远程监测、故障诊断、风险预警、优化控制等能力。自动驾驶与车路协同技术研发,开展专用测试场地建设。鼓励物流园区、港口、铁路和机场货运站广泛应用物联网、自动驾驶等技术,推广自动化立体仓库、引导运输车(AGV)、智能输送分拣和装卸设备的规模应用。推动自动驾驶船舶、自动化码头和堆场发展,加强港航物流与上下游企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第四、智慧交通的网络化传输体系。通过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促进交通专网与“天网”“公网”深度融合,在车联网、5G、卫星通信信息网络等部署应用,全国高速公路通信信息网络,形成多网融合的交通信息通信网络,提供广覆盖、低时延、高可靠、大带宽的网络通信服务。


第五、智慧交通中的智能化出行体系。通过促进交通、旅游等各类信息充分开放共享,融合发展。鼓励平台型企业深化多源数据融合,整合线上和线下资源,鼓励各类交通运输客票系统充分开放接入,打造数字化出行助手,为旅客提供“门到门”的全程出行定制服务。倡导“出行即服务(MaaS)”理念,以数据衔接出行需求与服务资源,使出行成为一种按需获取的即时服务,让出行更简单。旅客出行与公务商务、购物消费、休闲娱乐相互渗透的“智能移动空间”,带来全新出行体验。推动“互联网+”便捷交通发展,鼓励和规范发展定制公交、智能停车、智能公交、汽车维修、网络预约出租车、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小微型客车分时租赁等城市出行服务新业态。


第六、智慧交通中物流运输体系。国务院大力发展“互联网+”高效物流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实现物流活动全过程的数字化,推进铁路、公路、水路等货运单证电子化和共享互认,提供全程可监测、可追溯的“一站式”物流服务。鼓励各类企业加快物流信息平台差异化发展,推进城市物流配送全链条信息共享,完善农村物流末端信息网络。依托各类信息平台,加强各部门物流相关管理信息互认,构建综合交通运输物流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机制。


第七、智慧交通中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完善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提高决策支持、安全应急、指挥调度、监管执法、政务服务、节能环保等领域的大数据运用水平,实现精确分析、精准管控、精细管理和精心服务。完善资源目录与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实现行业信息资源的汇聚融合,提升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和开放服务能力。建立大数据支撑的决策与规划体系,推动部门间、政企间多源数据融合,提升交通运输决策分析水平。采用数据化、全景式展现方式,提升综合交通运输运行监测预警、舆情监测、安全风险分析研判、调度指挥、节能环保在线监测等支撑能力。进一步推进交通运输领域“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政务服务同一事项、同一标准、同一编码。延长网上办事链条,推动政务服务向“两微一端”等延伸拓展。加快完善运政、路政、海事等政务信息系统,推进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治超联网等系统建设,提高执法装备智能化水平,推进在线识别和非现场执法。


二、智慧交通在新冠肺炎疫情抗击中的实践


2020年1月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交通运输带来巨大的挑战和考验。交通运输既是遏制病毒传播的重要环节,又是服务人民群众出行、维护社会生产生活秩序,以及保障疫情防控期间医护人员等重点人群出行和防控物资供应的重要支撑。因此对交通运输提出的要求是:“一断三不断”:即坚决阻断病毒传播渠道,保障公路交通网络不断、应急运输绿色通道不断、必要的群众生产生活物资的运输通道不断。


“三不一优先”:落实防疫应急运输车辆绿色通道政策,保障防疫应急物资和人员运输车辆“不停车、不检查、不收费”,优先便捷通行。运输船舶优先过闸、优先引航、优先锚泊、优先靠离泊,优先便捷通行。要保障邮件快件“最后一公里”投递顺畅。   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2月2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复工复产有序推进,交通先行:当务之急是要保障运输通达,路网畅通。因此必须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打通“大动脉”是指有序组织务工人员跨区返岗的定制运输和班线运输,跨区的定制物质运输,协调办理“一证通行”,保障已复工和准备复工企业防护到位、物资到位、人员到位;畅通“微循环”是指稳妥有序恢复城市公共交通,统筹调度公交车、出租车运力,开展“点对点”服务,结合实际推出物流配送车辆进城、停靠等便民利民措施,最大限度满足城市物流需求,保证“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衔接到位、畅通无阻。


在9月8日召开的全国抗击新冠疫情表彰大会上表彰了一位快递小哥,他从2020年2月19日接到了单位复工的通知后,就带领志愿者司机团队,自大年三十起义务接送医院医护人员上下班,协调推动网约车企业参与接送医护人员,协调共享单车企业在医院周边投放单车;自行募集资金为医护人员提供食品,“扫街”找餐馆、争取有关部门餐食供应,快速搭建起应急餐食免费配送备用网络,由于疫情中的突出表现,职务被所在快递公司连升3级,从一名快递小哥升职为分部经理。他所从事协调的几项工作是这次抗击新冠疫情中交通运输的“微循环”,而其他受表彰的道路运输、航空运输、水路运输等杰出代表所从事的则是物流的“大动脉”。我们在向这些无畏英雄致敬的同时,要重点关注智慧交通在其中的支撑作用。总体看在抗疫中出现的网络货运经营者,快递配送企业,通过人、车(船)、物、云将供给与需求两端直接结合,且能够采用无人机、无人船、无人车辆进行无接触的货运和城市配送;出现的网约出租汽车、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网约分时汽车租赁者,将位移需求和车辆供给直接结合;出现了大件运输行政审批网上“一地受理、联动审批、全线通行、全程服务”,不仅大大减少了人员接触,还降低了企业成本和政务成本。全国综合运输运输保障指挥信息系统“一张网”的政务服务,都是智慧交通在抗疫中的优秀表现。


在这次疫情抗击中,智慧交通已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未来其应用场景更加丰富,必将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责编:时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