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首都北京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需进一步将群众评价贯穿到政策实施全过程,进一步推动老龄工作向主动应对转变,向统筹协调转变,向加强人们全生命周期养老准备转变,向同时注重老年人物质文化需求、全面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转变。
(一)进一步认清首都北京人口老龄化的形势
人口老龄化叠加城市发展转型是贯穿21世纪中叶首都北京的基本市情,“十四五”时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窗口期”,在贯彻落实中央确定的人口总量“天花板”的前提下,需要高度重视人口安全问题。一方面要实施人口均衡战略,适度减缓人口老龄化进程,增强城市竞争力,挖掘城市发展潜力,激发城市内在活力;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和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增强城市养老服务功能,建设老年友好宜居城市,推动老有所为,着力发挥老年人积极作用,不断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进一步准确把握老龄事业发展的阶段性矛盾
作为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北京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全国起到表率和示范作用。北京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内在要求,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三)进一步将群众评价贯穿《规划》实施全过程
从社会评价来看,当前我市老龄事业发展与老年人“七有五性”的要求相比,与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规划》的实施难在落实,贵在效果。老龄事业既然是社会事业,就应该由社会检验。《规划》落实怎样,应尽力实地查看和了解情况,如能顺利实施且效果明显,服务对象认可度较高应继续进行,否则,就应该及时合理调整。
(四)进一步补齐老龄事业应急管理短板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养老机构运营和监管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是防控导致运营成本的增加,而且这种成本增加会常态化;二是防控常态化对养老机构硬件设施和物资储备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隔离条件、检测条件、储备条件等等,需要相应的空间改造和设备投入,特别是大量社区嵌入式的小微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驿站,很难具备这样的条件,这就要求以一定的行政辖区范围(比如以街、乡、镇)为单元,统筹设施、设备和物质储备;三是防控常态化对老年人的赡养义务人、家属、亲朋好友探访等带来新的要求,对老年人本人进出养老机构也会有新的要求,老年人自己既是健康第一责任人,同时也对其他入住老人构成防控义务责任人;四是防控常态化将加剧养老机构用工困难,对养老机构员工的人身安全及工作防护、安全培训、减少员工流动性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五是防控常态化对于养老机构的医疗设施设备、医疗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医护短板进一次凸显,现行的内设医务室、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邻近医院签订合作协议、通过视频巡诊的做法满足不了未来的需要。突发疫情下,社区养老服务如何运转?空巢老人的生活困境如何解决?都是需要系统研究解决的问题。
(五)进一步加强规划过程及结果考核评估
需进一步建立老龄事业发展指标体系并加强规划约束性指标和主要预期性指标完成情况、相关领域实施情况及主要任务的考核评估。完善监测评估制度,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在规划实施中期和终期阶段,及时组织开展全面评估,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提高规划评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