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中国 > 

CMF报告:中国城镇化已发展到较高程度,未来房地产会遭瓶颈

来源:中国网 | 作者:中国宏观经济论坛 | 时间:2020-09-28 | 责编:蒋新宇

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席主席杨瑞龙


9月26日,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2020年第三季度)如期举行。论坛发布了2020年第三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

报告首先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态势与区域格局变动。报告指出,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较为严峻。整体投资、消费与出口均出现下行态势。在需求、投资与进出口这“三驾马车”中,投资和需求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因素,进出口在某些时期是负贡献。

报告认为,房地产作为中国经济长期以来的增长动能,未来会遇到瓶颈。主要原因是中国的城镇化已经发展到了比较高的程度,去年中国的城镇化率是60.6%。根据这个曲线,70%是一个极限,也就是超过70%,房地产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会显著的下降。

未来应采取怎样的对策来构建中国的增长极和优化空间分布?

报告认为,区域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是解决问题的两把钥匙。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处理好市场与政府在区域发展中的关系,发挥市场和政府在促进区域发展与区域关系协调中的作用。从纵向与横向两个方面,构建健全的区域协调发展体系。在纵向方面要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在区域治理中的职能分工与定位;在横向方面,要处理好区域之间协调关系,妥善安排区域之间横向经济联系与合作。在完善区域管理的基础上,具体包括“四管”,谁管、管谁、咋管、管效。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是支撑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具体手段。这些手段包括什么?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概括:一是统筹有力;二是竞争合理;三是绿色协调;四是共享共赢。在这四个要求底下分别有具体的政策工具。

报告认为,还应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应对国际冲击的能力,中西部地区要强于东部沿海地区和东北地区。因为中西部地区的开放程度没有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高。中央文件指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中国的产业体系比较完整,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就能解决空间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东西部地区的联动决定了宏观经济未来的态势。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两个具体的空间落实。区域协调发展要解决区域协调发展问题,也就是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三个目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这三个目标应该聚焦三类区域:穷、堵、老。穷是落后区域,堵是患有城市病的区域,老是老的区域。

关于新兴城镇化,中西部地区的都市圈和城市群的比率是未来的关键。只有中西部地区的城市群成长起来,与东部地区都市圈和城市群遥相呼应,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本期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席主席杨瑞龙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裁闫衍共同主持,聚焦“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变动与增长极重构”,知名经济学家陈文玲、肖金成、曹文炼、毛振华、张可云联合解析。

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中国网等多家媒体平台同步线上直播,同时在线观看人数近120万人次。(责编:蒋新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