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F年度报告:必须抢抓我国经济率先复苏的窗口期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蒋新宇 | 时间:2020-11-30 | 责编:蒋新宇

文丨中国网记者  蒋新宇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发布报告


11月28日上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2020-2021)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如期举行。本次论坛主题为“迈向双循环新格局的中国宏观经济”,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教授代表论坛发布CMF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2020-2021)。


报告指出,2020年中国经济成功抵御疫情冲击并呈现十大亮点。


第一,实际GDP增速实现V型反转,经济景气度显著回升。对比世界三季度负9.8%的增长速度,我国单季度经济名义增速达到5.54%,这也保证了我国经济整体收入状况由负转正,并同时带来预期的变化。


第二,工业增长回归常态,服务业生产持续恢复,生产者经营预期持续改善。


第三,高技术产业韧性十足,增加值和投资双双逆势增长。


第四,外贸外资超预期增长,累计同比增速双双由负转正。在今年8-10月,我国出口实现两位数增长,同时外资也出现了两位数的增长。


第五,投资和消费需求持续恢复,内需增长动力逐渐增强。


第六,随着经济稳步复苏,城镇调查失业率持续下降,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实现增长。今年前10个月新增就业超过1千万,提前三个月完成全年的就业目标。


第七,随着经济复苏,公共财政收入和政府性基金收入明显改善,下半年基本正常化。


第八,外汇市场、股票市场等金融市场总体稳定。不同于以往情况,今年前10个月的金融市场不仅没有出现下滑,反而出现了逆势上扬的态势。


第九,房地产市场在“房住不炒”的基本定位下温和调整。


第十,很多高频数据较为靓丽,预示复苏态势在持续加速。这一点在我国出口数据上体现尤为明显,随着各国经济恢复脚步加快,我国的集装箱指数、运价指数等都出现大幅上扬。


报告指出,中国宏观经济在运行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突出问题:


一、经济复苏动力在边际上有弱化趋势,影响明年经济回归常态化运行。


二、我国经济产业复苏距离正常化增长轨道仍有距离。在疫情视角下,GDP取得0.7%的增长是非常理想的结果。但是如果将这一数据放在常态视角下,则是非常萧条的状态,对公众的心态也会有比较明显的影响。另外随着复苏到达一定程度,会出现边际递减的情况,这也可能会给经济发展带来瓶颈。


三、工业生产开始出现库存积压、资金周转困难等问题,工业增速已经见顶。我国的基础工业增长的可持续性值得关注,另外规模以上企业应收账款增长、资金积压问题需重视。


四、工业出口交货值增速与增加值增速缺口持续扩大,增长动力越来越依赖于内需恢复。


五、 投资复苏的内在动力并不稳固,对房地产投资和其他费用增长的依赖度过高。虽然房地产市场反弹明显,但是面临着“房住不炒”战略的约束;而占据着投资市场30%份额的制造业板块依然没有完全转正。


六、在出口总体恢复增长中,不同部门的出口表现、承受压力呈现较大分化。抗疫物资、宅经济相关产品增长迅速,然而仍存在很多产品存在出口负增长。随着全球疫情的发展变化,这样的问题也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


七、债务高企和金融问题滞后显现导致金融风险上扬,刀口平衡更加棘手。我国整体杠杆率从去年53%左右上升到目前的285.8%,高债务叠加高利率的组合可能会带来风险突破。


八、各类物价指数持续回落,面临通缩紧缩风险,“债务-通缩”压力正在形成。


九、 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活跃程度并不高,经济复苏的微观基础尚不稳固。


十、财政政策的效率面临系列挑战。这一系列挑战既包括执行进度的问题,又包括直达资金效率的问题。此外我们用老基金的办法来执行新基建,从而导致很多新基建的布局出现了一系列乱象的问题。最后我国的一些新战略在产业政策上的布局与以往的思路有重大的调整,因此也面临着一系列转换的问题。


十一、 虽然就业压力总体减轻,但就业敏感群体受冲击依然较大。


十二、2020年中国宏观经济在2-4季度呈现加速反弹,第4季度GDP实际增速达到5.9%,全年实际增速达到2.3%,比世界经济增速高6.7个百分点,但仍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值。


报告预测2021年GDP增速将达到8.1%。但是明年经济增速整体呈现出“前高后低”的态势,四季度的增长态势预计将下滑到5.4%左右。并且四季度是明年经济状况一个很重要的参照系,四季度经济的常态化是我国明年经济发展的关键。


报告指出,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将面临七大方面的风险挑战:


一、外部环境的进一步复杂化可能冲击国际国内双循环。除了当前全球和各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处于高位,近期疫情的恶化也推迟了世界经济复苏节奏。并且2021年是否会由于重大突发事件引起市场风险利率的突然上升或者政策退出过程中政策利率的回升,而触发债务风险,仍然存在高度的不确定性。


二、总需求持续疲软、实际利率上扬,“债务-通缩”风险可能显化。消费需求不足、投资基础不稳固、出口中期承压等因素都会使得我国明年“债务-通缩”压力很可能全面显化。


三、结构分化较为严重,不同层面的短板效应可能显化。中国经济复苏的不同步、不稳定、不均衡是2020年中国经济复苏的显著特征,随着2021年各类超常规的疫情救助与经济纾困政策的陆续退出,风险可能水落石出。


四、失业率上扬风险依然较大,中等收入群体所受冲击可能滞后显现。


五、微观主体的积极性和活跃程度不高,经济复苏的微观基础尚不稳固。


六、债务高企、利率回升、通胀下行,金融风险问题可能全面显现。


七、战略转换、政策退出带来的系列摩擦和新风险。其中,需要我们具体考虑内循环布局是否顺畅;也需要关注外需与内需转换的成本和可能的转换期问题;最后在政策退坡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诸多的风险和挑战。


报告给出十大政策建议:


一、必须理性、科学认识清楚2020-2021年份宏观经济运行逻辑的独特性,全面认识到疫情冲击、疫情防控、经济纾困、疫情消退、超常规政策退出在宏观经济总量和结构上带来的新规律和新现象。


二、 必须充分认识到中国疫情阻击战、中国经济保卫战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不同步性给予了中国十四五规划战略转型的契机,同时还必须认识到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征程面临的新任务具有强烈的挑战性。


三、必须认识到当前经济复苏远没有达到常态化水平,经济复苏的核心力量依然来自于超常规的疫情纾困政策,且具有强烈的不稳定、不均衡、不确定等特点。


四、科学认识明年各类宏观参数同比增速过高带来的经济景气假象,多角度多层次对2021年宏观经济运行的状态进行科学研判。


五、明年的宏观政策需要以稳定物价和充分就业为锚,以全面扩大内需、缩小供需缺口为基本目标,为新战略启动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妥善安排抗疫政策和纾困政策的退出,积极应对金融风险显化的挑战,逐步回归常态化宏观调控模式。


六、高度重视政府债务率快速的上升和面临的结构性问题,超常规的积极财政政策需要在2021年二季度开启逐步向常规性积极财政的转变。


七、货币政策在2020年3季度开始做出边际调整,但贷款规模、全社会融资总量以及货币供应量等参数的增长速度依然大幅度高于名义GDP的增速(5.5%),这些货币政策参数在2021年要进行进一步的适度调整。


八、高度重视中国当前“高债务率”与“高实际利率”的组合带来的多难问题。


九、高度重视经济复苏时政策退出带来的风险问题。


十、应对未来风险挑战,中国需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必须抢抓疫情期间我国经济率先复苏的窗口期,大力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本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中国网等多家媒体平台线上直播,同时在线观看人数达数百万人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