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中国网记者 申罡
蔡昉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
11月28日上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2020-2021)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如期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迈向双循环新格局的中国宏观经济”。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出席论坛并发表讲话。
蔡昉演讲的主题是“新发展格局引领疫后经济复苏”。蔡昉指出,新发展格局强调的是协调和兼顾,抓主要矛盾或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这是新发展格局的基本思路,也是我国疫后复苏的指导方针。
对于世界经济和全球化趋势,蔡昉指出,世界经济即使明年开始复苏,也不会回到原有水平。90年代以来,至少从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处在长期停滞状态。具体表现为“四低”,即低人口增长率、低通货膨胀率、低长期利率、低经济增长率。世界经济和人口增长率长期下行。作为世界经济重要引擎的经济全球化在过去的20年里也持续走低。特别是金融危机以后,全球化出现逆流。新冠肺炎疫情之后,发达国家打压、遏制别国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在提出双循环之前,其实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我们要有意识的去构建新发展格局,抓住主要矛盾,补齐短板。
针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变化和面临的挑战。蔡昉认为,有一个重要的变化,即中国的人口趋势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世界的主要矛盾是老龄化,中国也是一样。如果老龄化过程是匀速、均衡的发展,我们很难分析它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也很难分析中国特有的国情。因此,我们要抓住中间有变化、有戏剧性的东西。蔡昉认为,在老龄化的趋势中,有两个转折点最为重要。
一是劳动年龄人口到达峰值,从正增长转向负增长。2010年已经达到了。也就是说,过去这些年,我们劳动年龄人口已经负增长了。负增长带来劳动力短缺,人力资本短缺,还带来资本回报率下降,资本报酬递减,以及全要素生产率改善速度放慢等一系列因素,这些导致了潜在增长率的下降。从2012年之后,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随着潜在增长率下行,这是一个已经发生的转折点。
二是还没有发生的转折点。在2025年到2030年之间会发生第二个人口的转折。联合国2015年预测,2025年中国人口到达峰值,之后就是负增长。如果说第一个人口转折带来的是供给侧的冲击,潜在增长率的下降,第二个转折点就是需求侧冲击,将导致投资需求不足、消费需求不足,导致储蓄率过高,过度储蓄等。所以我国要应对未来的挑战,就是实现需求的合理增长,实现自身的潜在增长率。
蔡昉指出,2011年、2012年之后减速,潜在增长率和实际增长率是一致下降的。说明我国过去这些年没有遇到需求侧的冲击,但是未来可能会遇到这个冲击。日本的潜在增长率过去这些年大概也就是1%左右,而它的实际增长率还没有达到,多数情况下还是负的增长缺口。说明日本受到了两个冲击:一是受到供给侧的冲击,人口红利消失,潜在增长率下降;二是受到了老龄化和人口负增长的冲击,降低了潜在增长率,这是我们需要应对的问题。
在谈到疫情后复苏的特点和关键抓手时,蔡昉认为,从目前城镇调查失业率的情况来看,形成了一个比较完美的V字型曲线,是我国经济V字型复苏的表现。这表明我国经济的复苏是强有力的,是世界经济中最好的。我国避免了在很多国家出现的K字型复苏,例如美国,在各种刺激的条件下,大型科技企业财富大幅度增长,而大量一线工人陷入失业、疾病等等。所以,美国经济一部分是V字型复苏,K字型的上半轴,一部分仍是倒V字型的下降。但是在避免K字型复苏的同时,我国的经济复苏中仍然存在不平衡的部分,需要补上去。简单地说,我国供给侧的复苏快于需求侧的复苏,二产的复苏快于三产的复苏,复工复产比复商复市更好一些。
蔡昉指出,由于服务业复苏效果差,导致二产和三产的复苏之间产生了差距。从价格指数的变化可以看出,消费品价格的基本变化趋势非常不强劲,说明消费需求不够强劲。从消费和城镇收入的关系也可以看到,消费的制约既有受社交距离要求产生的制约,也有前期我们收入明显下降或者增长缓慢造成的滞后效应。
在谈到失业率时,蔡昉认为,中国目前这个发展阶段自然失业率在5%左右。自然失业率总是会存在的,和周期没有关系。目前的失业率虽然明显下降到5.5%,但仍高于自然失业率,高出的部分哪怕是0.5%、0.4%都是周期性失业。
蔡昉认为,应对周期性失业的任务尚未完成,对于企业的政策可以收缩一些,更直接的转向针对家庭和个人的政策。这对于解决周期性问题很重要。恢复个人的收入和预期就恢复了个人的消费。消费恢复才会有经济的可持续复苏。蔡昉认为,自然失业是可以改变的。更好的公共就业服务,更好的培训,更好的匹配,更好的职介,可以降低失业率。在这些方面多做一些努力,把失业率降下来有利于民生,有利于恢复收入和消费。
本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中国网等多家媒体平台线上直播,同时在线观看人数达数百万人次。
责编:蒋新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