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中国 > 

【智库思享】 从三方面打造中长期经济增长新动力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 | 时间:2021-01-06 | 责编:蒋新宇

近日,由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ACCEPT)主办的“十四五:重启下的中国与世界”论坛在京召开。ACCEPT研究院院长李稻葵、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吴晓求、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阮宗泽、华夏银行行长张健华、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副教授曹静、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院综合经济研究部副主任冯煦明应邀出席。ACCEPT常务副院长厉克奥博主持了会议,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学系教授雷鼎鸣、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经济学教授杰森·福尔曼(Jason Furman)通过线上交流参与了本次活动。


在活动中,研究院发布了题为“开局十四五:经济地理再布局,提振国内经济大循环;经贸关系再调整,开拓国际经济新空间”的《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报告指出,2020年,疫情加速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迎难而上,果断抗疫,精准复产复工,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出口由于海外疫情停工实现超预期反弹,在全球贸易萎缩的背景下全年实现正增长,消费由于疫情导致的就业尤其是服务业就业减少,居民收入增速下降等因素出现了明显放缓。报告预计,2021年经济增速为8-9%,消费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如果冬春季节疫情发生大规模反弹,全年经济增速可能降至5%左右。2021年中国人均 GDP 水平刚刚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仅为美国的五分之一,在这样一个历史阶段,中国经济还有很巨大的需求可以被释放。


此外,对于打造中长期经济增长新动力,报告提出了三方面建议:


一、推动经济地理人口的再布局


经济地理人口再布局可以成为一个释放中长期需求的抓手,中国经济在过去40多年的变化相当于历史上1500年的变化,而目前中国的经济地理人口的变化远远落后于经济增长本身的变化。我们应该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解决制度性障碍,推动经济地理的再布局,从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中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


二、保障经济安全底限


后疫情时代各国产业链重塑大概率会加速。进口方面,我国对海外市场存在结构性依赖,应加大对基础科学研究的经费投入,改善科研环境,同时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发展新朋友圈,继续捍卫和推进全球化。此外,产业链问题必须在有序的产业转移过程中实现产业升级,同时关注石油安全和金融安全。报告建议加快石油储备机制改革,放开对商业石油储备的限制,抓住有利时机增加中国战略石油储备,同时加快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金融方面加快推动海外上市高质量公司回A股战略;短期内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管制,要做到循序渐进、有节奏地开放;金融机构苦练内功,监管部门提升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加强对数字金融、金融科技的监管,寻求规范发展与创新发展的平衡。


三、互联网平台监管应精准


对于目前热议的互联网平台监管问题,报告认为监管应遵循4条原则:第一,继续巩固并推动中国互联网科技公司在全球的领先地位,不可自废武功,泛化垄断的概念;第二,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认真贯彻中央五中全会精神,精准落实反垄断和反资本扩张,切忌“一刀切”;第三,保护创新,维护互联网领域“百花齐放”,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涌现的局面;第四,保护线下中小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是人民的美好生活,互联网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民生为代价。 国际方面,我们认为,拜登政府执政后,中美经贸关系出现新机遇,关税战有望得 到缓解,但是美方短期内完全撤回特朗普关税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同时,美国政府很可 能与其盟友在全球贸易政策上形成统一战线,制衡中国,中美贸易关系将会更加复杂。中国应重视由此可能引发的经贸摩擦风险、能源供给风险以及金融风险。


责编:蒋新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