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圆桌论坛:“十四五”时期只要能保持5%以上增长,中国就一定能跨过中等收入陷阱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蒋新宇 | 时间:2021-03-09 | 责编:蒋新宇

文丨中国网记者 蒋新宇  实习记者徐瑞霖


2021年全国两会前夕,中国网“中国圆桌”(第34期)论坛成功举办。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余淼杰、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杨瑞龙、著名经济学家任泽平、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五位经济学家受邀出席论坛,聚焦“十四五”规划中的要紧事。把脉中国经济,讲好中国经济故事。


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认为,“十四五”时期,中国将成功跨过中等收入陷阱。他指出,2019年中国人均GDP已超一万美元,高等收入国家的标准是12535美元,中国还差2500美元,“十四五”期间中国只要能保持5%以上的经济增长,就一定能够跨过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他强调,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关键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创新放在首位。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发展战略密切结合起来,将二者作为重要的战略支撑,同时坚定不移地保护知识产权,使得中国创新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此外,朱光耀还表示,中国需和世界紧密融合,处理好来自外部环境的挑战,包括处理好中美关系以及中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关系,同时也要和广大发展中国家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共同为世界的和平发展事业做出贡献。


在谈及“十四五”时期如何构建新发展格局议题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余淼杰表示,推进国内大循环可从六方面发力。一要以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推动要素市场化。二要通过深入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建设推进贸易自由化。三要通过改善营商环境推进投资便利化。四要拉动内需。五要通过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融合,推进新四化建设,即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以及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六要推进区域协同发展。


“十四五”时期要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这与新的经济增长动能息息相关,而新增长动能的提升、转变和制度有关。对此,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杨瑞龙认为,中期来看,传统经济增长要素的衰减导致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进而导致经济整体下行。但经济下行并不可怕。其一,从经济体内部来看,中国传统增长动能的衰减虽然不可避免,但在新发展阶段也诞生了不少新的增长动能。如前沿技术的创新、深度的城市化、内需的扩大,以及尤为重要的产业结构升级,包括基础产业高级化与产业链的现代化。其二,中国人均GDP已超10000美元,根据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很多案例显示,一个国家在人均GDP达到10000美元至15000美元左右时,几乎无一例外地出现经济下行过程,也就是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有一部分国家可以走出“中低收入陷阱”,也有相当一部分国家没有走出来,走出“中低收入陷阱”的关键在于能否实现经济增长动能转变,而新增长动能的挖掘和培育与改革密切相关。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城市群、都市圈将成为“十四五”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落脚点。著名经济学家任泽平在谈及相关问题时表示,土地指标、建设用地指标最终服务于人,人迁移到哪儿,就应把用地指标分配到哪儿,这是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对于区域发展而言,哪个地方能够把人口吸引过来,哪个地方的营商环境更好,哪个地方更加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哪个地方就会受到奖励,这使得区域竞争进入到一个良性循环里,“人地挂钩”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抓手。


“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认为,改革开放40多年来,毫无疑问,市场经济是很重要的着眼点,我们感受到市场经济带来的活力。客观上来讲,这次新冠疫情,我们也感受到了政府的关键作用。未来几年,如何真正衡量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仍是摆在经济研究者面前的严肃问题。很多领域确实证明政府有效,比如疫情防控。但也有很多领域政府、混合所有制的介入是否真正的恰如其分?比如科技领域,科技攻坚政府介入很关键,但市场也非常重要。企业的微观创新风险非常巨大,创新是有成本的,在科技创新领域,政府和市场怎样有效结合?用什么样的融资方式,是以银行为主,还是以资本市场为主,使得成本和收益取得平衡,使得成本和收益在广大投资者中有深度的平衡?这需要在“十四五”开局之年重新规划。


中国圆桌是中国网品牌栏目,聚合国内优质智库和专家学者资源,从全球视野和中国视角,解析当下国内外热点话题,阐述中国立场,发出中国声音。本次论坛新华社、光明日报、财新等20余家知名媒体参与报道,在线直播总观看人次超百万。


责编:蒋新宇


推荐:中国网智库中国工作室品牌栏目“中国圆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