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中国网记者 申罡 实习记者徐瑞霖
2月26日下午,《中国圆桌》2021全国两会专场在中国网召开。本次《中国圆桌》的主题是“开局之年:十四五规划中的要紧事”。著名经济学家任泽平出席论坛并发表观点。
著名经济学家任泽平在“中国圆桌”论坛上发言
任泽平认为,“十四五”期间有三件事须得到重视,一是新基建,二是放开生育,三是城市群。从目前的进展来看,新基建的进展较大,无论是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是今年“十四五”规划草案都受到重视。城市群和放开生育虽讨论很多,但政策进展不如预期。
任泽平指出,过去几十年间,中国的区域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存在争论。争论大致分为“小城派”和“城市群派”。两派的观点很简单,“小城派”认为中国要平衡发展,要限制大城市,发展中小城镇,带有浓重的计划经济思维。城市群派则认为应尊重人口迁移规律,进行资源配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国土空间规划受小城派影响大。
谈到中国房地产的发展,任泽平认为,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任泽平通过研究欧美、日韩等经济体的人口迁徙基本规律和趋势得出结论,近百年来,人在源源不断地向都市圈和城市群迁移。他表示,人口不是均衡分布的,比如日本,1.3亿人,3600万在东京都市圈,韩国5000万人,2500万在首尔地区。美国近百年间,人口从广阔的中部源源不断地向两大海岸线迁移,导致广阔的中部地区变成贫民窟,两大海岸线的房价不断上涨。中国深圳房价创新高的同时,鹤岗房子几万块钱没人买。背后原因值得反思。
任泽平指出,中国有的地方房子库存奇高,有的地方房子供给短缺。这些问题只要尊重市场规律都是有解的。当杭州的房地产市场出现短缺时,显然要增加供给,抑制需求没用。杭州每年新增三四十万的人口,若要满足新增人口的需求就要增加供给。东北很多三四线城市的人口呈大规模迁出趋势,能通过增加建设用地振兴吗?这是市场化改革,要素资源配置等一系列的问题,不是给政策能解决的问题。
通过研究几十个代表性经济体上百年的城市化发展规律,任泽平发现,产业和人口有集聚效应,都市圈和城市群是未来人口流动的方向。这一发现对我国的国土空间规划、区域发展布局有重大启示。
任泽平认为,应尽快确立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模式,抛弃小城镇区域均衡发展思维。最重要的抓手是“人地挂钩”。土地指标、建设用地指标服务于人,人迁移到哪里就把用地指标、户籍配给到哪里。
最近,放开生育话题引热议。任泽平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从2016年放开二胎以后,我国不仅没有出现生育大爆炸,反而出现生育断崖式下跌。这个现象值得反思。当女性觉醒,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提高后,生育率是下降的,欧美、日本都发生了类似现象,所以,不用担心全面放开生育会出现人口失控问题。在各种负担和成本之下,全球都出现了生育率下降。重点是中国人口结构面临危机式调整。中国婴儿潮是1962年到1976年,人口增长决定了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主要特点。中国在过去40年保持年均9.5%的高增长,是因为制度红利加人口红利。现在中国主流劳动力的年龄是45到59岁。这意味我国已经面临主流劳动力人群正在进入老年人口,正在加速退出劳动力市场。人口的老龄化是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原因之一。我国急需向创新、技术驱动型的高质量发展转变。靠廉价的人口红利的时代已经过去。
任泽平认为,未来有几个事情必然发生:第一、开放生育。第二、延迟退休。第三、政府债务因老龄化而大幅上升。他表示,现在放开生育虽然不能改变方向和趋势,但是有可能会延缓这个问题。更重要的是让生育的自主权回归家庭。不仅是放开生育,还要建立生育支撑体系,让大家生得起,养得起。比如生孩子多的家庭要给予相应的补贴,津贴,税收减免。对女性进行就业保护,不能因生育而遭到就业歧视。国家应对公立教育加大投入,不能抛弃政府对公立教育的责任。
实习记者:徐瑞霖 责编:蒋新宇
推荐:中国网智库中国工作室品牌栏目“中国圆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