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CMF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举行,论坛成员刘青代表课题组发布《拜登政府的对华经贸政策:预期与建议》报告。报告指出,中国在未来一两年内会有一个窗口期,会处在相对有利的经济地位,未来需要警惕美国在贸易与科技技术方面的合纵政策,要利用市场规模优势破局。报告明确了美国对华政策展开的基本逻辑:美国的意愿与能力决定了其对华发起挑战的时机选择——绝不是在其处境较差之时,而是在其处境较好之时。
首先,从数据事实上来看,失业率和贸易逆差绝非是美方发起贸易战的真正理由。如2018年,美国的贸易赤字率与失业率分别低至-2.4%与3.9%,在2019年10月,中美贸易战最激烈时,美国失业率却达到五十年来最低的3.5%。
图 1 美国失业率季调
其次,业界普遍认为,贸易战是无法解决贸易赤字与失业问题的。一方面,根据经济学理论,政府预算赤字加贸易盈余等于一个国家的净储蓄。由此可知,本质上,贸易赤字无关贸易战,是由内部失衡导致的。另一方面,当今世界性失业问题的产生,85%都指向技能偏向型的技术进步,2008年的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收入分配,对社会底层的冲击力绵延至今。中美贸易失衡毫无疑问是由中美以及全球的产业链组织结构决定的,以iPhone为例,将中美之间极大的不平衡放置于世界维度来看,就会相对变小。
最后,美国对华战略竞争意愿由来已久,贸易冲突只是趋势上的一个点。无论是小布什上台后将中美界定为战略竞争对手,还是奥巴马所提出的重返亚太战略,又或是特朗普大张旗鼓所主张的战略竞争方式,本质都是一脉相承的,唯一不同的是,方式的选择从“文明”趋向于了“丛林法则”。
基于以上三点,结合历史分析,此时中美之间冲突激烈化的根本原因并非如美方所言,反倒是因为美国的经济形势好,国际上由于没有重大威胁,形势也好。再加之中国高科技产业诸如AI、5G、产业政策的崛起,人民币国际化和数字货币的发展使得美国的核心优势,即高科技与美元,正在面临着紧迫竞争。
拜登政府所面临的基本局面。一是中美激烈竞争的底层基本面没有变化;二是疫情之下美国的经济状况预计会于年底触底回升,形成一至两年的窗口期;三是美国国内分裂与中期选举的问题。
图 2 美国疫情
相对于特朗普时期,中国面临的战略危机挑战会暂时放缓,这说明了当前美国的经济状况极差,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疫情后,美国经济很可能迅速反弹。高达6.7%的失业率、金融危机后创新高的贸易逆差、创历史新高的国债水平、全年萎缩了3.5%的经济,这对美国来说都是严重的创伤。短期内,对美国当前经济状况的研判取决于对未来疫情走向的判断,鉴于拜登上台后的一系列举措,乐观预计若今年疫苗基本接种完毕,随着疫情的缓和,美国经济到年底很有可能触底回升。从中国的经验来看,疫情严重的第一季度经济增长为-6.8%,而后逐季回升反弹,分别为3.2%、4.9%和6.5%。类似的,数据显示,第二季度美国的GDP年率、ISM制造业指数和ISM非制造业指数相对于第一季度稍有缓和,第三季度均出现迅速反弹,因此预计美国的经济也会迅速反弹。
图 3 美国季度GDP增长率
图 4美国ISM制造业指数
图 5美国ISM非制造业指数
美国国内的议题将主要集中于抗疫、重启经济与弥合社会分裂。出于美国谋求自身发展利益的需求,以及寻求与中国进行国际合作的需求,短期来看,在经济局面不好的情况下,美国不会贸然发动附有沉重代价的贸易战。因此,在这个窗口期,中国会处于较有利的经济地位。
在此基础上判断拜登政府的对华经贸议程,总体上来说,会以国内为主,由易到难。一方面美国会选择优先解决更容易的、与盟友之间的贸易冲突,改造复活国际机构,如努力重塑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I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EPA(经济合作协定),但这种努力会困难重重。在其自身行动困难的情况下,美国可能倾向于破坏中国的国际经济合作,如加入CPTT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此外,在技术与贸易目标中,美国会优先选择技术。
应当以整体视野、有取有舍地跳出经贸政策看经贸政策。在政策上,拜登政府将延续特朗普政府与华展开战略竞争的根本目标,延续奥巴马等传统建制派政府重返多边主义、重视规则和联络盟友的基本政策手段。在此基础上,倡导构建民主国家联盟,明确以小圈子合纵的方式有组织地与中国展开激烈竞争,这一政策说明了拜登政府本质上抛弃了美国在现有国际组织体系、国际规则体系内处理对华关系的传统立场。
在经历一系列“退群”风波后,美国的国际信誉受损严重,民粹主义势力强大,国内社会高度分裂,这使得国际社会普遍对美国呈观望态度,表明了美国所谓的领导力是存疑的,因此在经贸政策上,美国结盟制华并不会一呼百应。但在混乱的局面之下,欧盟和日本主权独立的欲望是不确定因素。一方面是美国领导力正在下降的客观事实,但另一方面来说,建制派出身的拜登相较于特朗普显然更有说服力。
此外,基于拜登政府对华合作的需求,针对气候问题、伊朗问题、疫情问题等,尤其是美国国内经济恢复议题,中国应当逐一梳理识别这些合作领域,提前准备、确定合作与斗争策略、做好交易计划与整体规划。拜登政府可能会选择在人权、意识形态等问题上以强硬的态度挑战中国。一方面符合其建制派的爱好,另一方面软性问题难度低,美国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小。从其作用力度上来说,不会比特朗普时期更强硬、更挑战底线,不会选择触及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因此在短期内不会立竿见影。但长期来看,我们需要警惕拜登政府以此绑架西方世界促进它的结盟政策。
从拜登的竞选政纲来看,他延续了特朗普时期的重点,在此基础上更重视多边主义、规则与法律。在贸易层面上,美国未来依旧会继续主张中国“违反”国际贸易原则,“不公平”地补贴、“歧视”美国公司以及“窃取”知识产权;其次,会呼吁利用现有贸易法律制衡中国,并建立盟友的统一战线;第三,会反对特朗普的广泛关税以及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定;第四,会主张暂不取消关税。相较于贸易领域,美国与盟友之间协调的核心更有可能是科技领域。拜登政府提出要警惕中国在高技术方面超越美国;希望制定规则、规范和制度,团结盟友以管理5G等高技术的全球使用。在地缘方面,拜登政府主张增加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重振美国亚太主导地位,恢复和重构盟友关系,深化与欧盟、澳大利亚、印尼、日本、韩国的关系。在国际组织与规则方面,基于气候、环境、核武器等问题,提出中美有合作的可能,并将重新加入《巴黎气候协定》与WHO等国际组织。在国际舆论方面坚持要求中国政府提高透明度。
拜登政府的经贸议程在重重限制之下可能会选择由易到难,进行艰难的调整。首先会选择解决横亘于前的国内议程,打破特朗普所代表的民粹限制,控制住疫情,在这段期间内,“特规拜随”很大可能是美国对华策略的最优解。在这种限制下,美国会优先选择平息此前与盟友间的冲突,而后改造、逐步恢复WTO等国际机构组织,在此基础上破坏中国的国际经贸合作努力,如加入CPTPP,中欧CAI等,在知识产权、技术转移、补贴、产业政策、尤其是科技领域施压中国。但即便如此,美国与其传统盟友依然存在争议与冲突。欧盟和日本虽然都利用美国来制衡中国,但也有自己有限独立的大国包袱,不一定同意推进经贸协定谈判。由于反全球化的氛围高涨,在此时间节点美国恐怕难以在国际经贸合作上有大突破,再加上政党分裂与特朗普主义的掣肘,谈判之路必然困难重重。在美国经济里,贸易协定议题历来优先度不高,现在更加不会高。
相较于贸易领域,美国与盟友之间协调的核心更有可能是科技领域。一方面是与中国贸易仍然是符合其利益的,另一方面是处于科技革命的关键时点,真正的科技才是核心的竞争力,美国与其盟友结盟概率更高,也有足够的优势。在此基础上的政策导向一是美国产业链去中国化,二是中国产业链的去美国化,将优势技术剥离出来一词打击中国的科技进步。更有攻击性,也更有破坏性。
此外,拜登政府所谓“以劳工为中心”的经贸政策与对华关税的两难也值得关注。以劳工为中心主要涉及保护就业与保护消费,保护就业就需要维持关税,虽然身为忽视了一般均衡效应的短视政策,且由于美国制造业比例低以及贸易转移效应效果不彰,但这一口号符合政治需要,尤其是在中期选举前。另一方面,保护消费者就要取消关税以降低消费价格。权衡而言,报告估测科技产业关税可能会维持,消费品关税可能会逐步取消,中期选举是一个很重要的时间节点。
报告建议:中国需要善用市场规模优势,加快改革开放,利用窗口期取得先机,有的放矢对冲美国策略,做好国内建设,在其攻势中前进。在疫情预期结束的未来,中国市场是各国率先经济复苏的重要途径,中国应该抓住疫情结束前后的关键时间,针对美、日、欧盟三方利用好市场这个关键工具。一方面离岸平衡,一方面击破美国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政策的合纵连横。
针对美国,唤醒其国内的理性力量使其认识到疫后中国市场的价值,离岸平衡华尔街、制造业、农业、旅游等可贸易部门;在经济上主动出击塑造议程,恢复BAT谈判;在共同价值上主动表态,如强调我们在知识产权上的保护、在技术转移上的市场化、新闻及文化交流、人权等;在不同领域的议题上进行交易,断绝美国“甘蔗两头甜”的幻想。
利用市场及产业的互补性吸引日本,日本素有摆脱美国之意,若美国加入TPP,日本自然无地位,相反,若拖延美国加入、拉中国加入,则大利于日本自立之战略意图。如若美国重返CPTPP,那被搁置的22项由美国提出的内容势必需要激活、重谈,这段时间将成为中国的窗口机会时期。在美国衰落预期形成之际,中国要认真研究日本的动向与策略,适度引诱日本走向独立,且自经济独立始。一定程度上放低姿态,类似让东盟主导RCEP,让日本主导CPTPP。尽快推动RCEP落实生效,巩固亚洲产业链,紧密亚洲经济联系,保障亚洲产业链的完整。
对于欧盟,也要让其认识到中国市场的价值,尽快落实全面投资协定。让欧盟意识到美国的不可靠性,包括经济不确定性、社会分裂、特朗普2024年重返的可能性。此外应当采用“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明确中国市场不是无偿的,当前对澳大利亚的经济打击正当其时,这有利于我们市场规模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尊重。
责编:蒋新宇
推荐:中国网智库中国工作室“智库报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