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贵州日报报道,今年,贵州赤水市教育局要求各学校在节假日期间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慰问志愿服务活动。活动除了向孩子们赠送书籍、牛奶等慰问品,主要以陪伴活动为主,如组织孩子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带领孩子们一起读书、包饺子、讲故事、做游戏,在分享交流中欢笑,体验劳动的乐趣和收获的喜悦等。
随着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留守儿童在物质生活方面已得到满足。然而,与单纯的物质帮扶相比,孩子们更需要精神、文化层面的东西,最需要的是心理与情感的温暖“输送”。赤水市将留守儿童关爱活动的重点转向了陪伴,正是响应了这种社会环境的变化,给予留守儿童真正贴心的关爱。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做心理、精神层面的帮扶,比做物质帮扶难得多,这就需要在做工作时积极创新手段,让关爱工作事半功倍,真正从心理层面、精神层面起到关怀、爱护作用。
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留守儿童达6000多万。让孩子留守农村,是很多父母的无奈之举,进城务工不是进城生活,子女随行,除没有时间照顾,最大的困难在于入学教育难、居住成本无法承受。因此,对于很多进城务工人员来说,“分别”能为家庭带来经济上的希望,但也给未成年子女留下了童年最大的痛楚,成为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进步过程中,农村社会无法回避的沉重话题。
创新性的关爱留守儿童,一是要利用好互联网、新媒体。当前,城市里的很多中小学生通过互联网,来接触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通过新媒体进行更高效的学习,留守儿童虽然也可以接触互联网,但他们能从中汲取到的精神慰藉不多,更多的是让人担忧,他们是否会因日常生活中缺少爱而迷失在网络中?二是各类效果良好的、丰富的关爱活动需要形成长效机制,连年开展。很多活动都是一阵热,热热闹闹开始,活动一结束,一切归于沉寂,这很难给予留守儿童持久的关怀。三是关爱需要同龄人和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当前,各类机关、企业、社区、公益组织、志愿者机构等社会力量全方位开展了不少活动,但参与者中“爸爸妈妈级”的较多,能给孩子温暖,但难以走进孩子的内心,因此,关爱留守儿童需要发动同龄人的参与,发动更多的“小哥哥小姐姐级”的参与,他们更能找到共同语言,用心沟通,利用同龄人的力量来温暖留守儿童,简单而真实。
事实上,无论他人和社会怎样的关怀,终究代替不了有父母在身边的温暖,要真正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均衡城乡经济发展,破除融入城市壁垒,首先让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能跟随进城,学有所教、住有所居,因成年人进城务工而衍生出的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能才得到实实在在的关爱。(李映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