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刘元春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理事;张杰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专聘研究员、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宏观经济论(CMF)主要成员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现代国际化大都市的核心功能之一,是全球中高端消费资源的集聚地,是一国乃至全球消费市场的制高点,具有很强的全球中高消费引领和带动作用。培育和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北京要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形成立足国内、辐射周边、面向世界的具有全球影响力、吸引力的综合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使其成为扩大引领消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拉动经济增长的新载体和新引擎。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三大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一:简单地认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国际品牌产品的国内集中消费地,而忽略了本地本土企业设计、创造和制造全球高质量品牌产品的能力在构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中的重要地位。客观来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功能,不能仅仅定位为西方发达国家高质量品牌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在中国的密集销售,从而满足中国高端消费市场的需要,更在于定位为中国本地本土企业设计、创造和制造全球高质量品牌产品自主能力的培育和集聚。因此,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更应该体现在本土品牌产品的创造和制造集聚地。北京要加快引进国内品牌首店企业,支持企业新品在北京全球首发和品牌企业开设首店,实施北京品牌提升计划,支持企业搭建品牌研究、技术研发平台,创建一批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品牌企业。
认知偏差二:片面认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只是消费方面的问题,这应该是国家层面的历史传统文化、价值观、高度发达现代城市文明、经济发展水平四个方面的综合发展问题。一国多数居民群体特别是中高收入群体,对别国高端产品、品牌产品和奢侈品的消费购买,背后隐含的是消费者对他国经济实力、科技创新能力的高度认可,反映的是对他国历史传统文化及价值观的尊重。因此,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问题,实际上是综合性、系统性的建设问题,是软实力和硬实力合二为一的融合体现。
认知偏差三:认为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无需遵循国内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全国性消费中心城市→国际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全球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一般发展规律,可以跨越式地一步发展到位。客观事实是,一国的某个城市倘若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必然同时也是国内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全国性消费中心城市和国际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其内在逻辑是,一个城市如果对全球消费者都实施深度开放政策,那自然而然会对国内所有消费者及周边区域国家消费者具有相当的包容性和自由性,自然而然就成为国内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全国性消费中心城市、国际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基本发展规律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不仅体现一国需求侧方面的集聚和引领能力,更体现一国供给侧方面的创造和制造能力,是需求侧集聚和引领能力、供给侧创造和制造能力的复合体,深刻反映了在全球愈加激烈的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竞争格局中,一国以供给引领全球中高端需求,以全球中高端需求支撑本国供给侧自主创新能力的独特发展优势和全球竞争能力。因此,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需科学把握3个基本原则和6个支撑条件。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对称性发展原则。强调“购买”和“创造”的对称性,既要成为全球新产品、新业态的首店,更要成为全球新产品、新业态的首创地。强调“消费中心”和“生产制造基地”的对称性,既要成为全球中高端高质量品牌产品和奢侈品的消费中心,也要成为全球中高端高质量品牌产品和奢侈品的生产制造基地。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系统性发展原则。构建国家层面的历史传统文化、价值观、高度发达现代城市文明、经济发展水平四者为一体的综合发展格局。从既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发展经验来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长期良好存在和运行的基础,不仅仅在于高质量产品的研发、制造和营销能力,更在于全球消费者对该国国家层面的历史传统文化、高度发达现代城市文明的尊重。只有尊重这个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高度发达的现代城市文明,才会形成对这个国家消费产品的长期信心、信任和信赖。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渐进性发展原则。既遵循一般发展逻辑,也遵循全球领先的高质量产品制造城市→强大的全球性品牌产品创造中心城市→本国和全球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基本发展规律。针对那些试图跨越这些中间发展环节,而一跃发展成为全球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而言,可能由于发展基础的不牢固和脆弱性,而存在极大的发展难度和昙花一现的风险。
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成功发展经验来看,支撑一国培育和发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内在条件,可归纳为6个支撑条件:全球历史文化和现代城市文明充分融合发展的典型城市;全球领先的持续性高品质产品的设计、生产、制造支撑体系;全球的旅游、商务、会务中心城市;全球领先的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体系;全球高度开放性城市;全球经济发展中心城市。虽然不同国家不同类型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在这6大支撑条件方面各有侧重,发展的优势条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本质上这6大支撑条件是全球既有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得以持续存在和稳定运行的共性条件。
北京优先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大价值及关键
科学把握北京优先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大价值。从全球主要发达国家的发展经历来看,一个国家一般只拥有一两个全球有影响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自2019年末商务部等1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以来,明确将自身定位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有北京、上海、西安、广州、武汉、成都、杭州、重庆、南京、青岛、济南、沈阳、大连等城市。合理的战略定位应将中国的消费中心城市区分为4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居于世界前列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第二个层次是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第三个层次是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第四个层次是具有国内区域性影响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背后彰显的是北京和中国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果成效,体现的是北京乃至中国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实力,深刻反映了北京作为首都的历史传统文化、高度现代化城市文明和价值观的相互交融。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背后体现的是全球消费者对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和中国质量的信心和信赖,更是蕴含着对中国现代文明和价值观的尊重。
当前,北京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关键是解决好4个方面的问题。
外源性消费处于相对弱化状态。自2011年以来,北京接待国内外旅游游客人数就处于下滑态势。接待境外旅游游客人数从2011年的168.51万人次下降到2019年的96.24万人次,而接待国内旅游游客人数从2011年的383.75万人次下降到2019年的359.47万人次。
内源性消费对北京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动力有限。北京内源性消费的外溢性日趋严重,北京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进口商品消费中心城市,同时也成为国外旅游的重要来源地。一方面,北京的中高收入群体对来自发达国家中高端品牌产品形成的特定偏好和需求,极大地削弱了北京内源性消费对供给侧高端能力培育和提升的支撑作用,抑制了北京内源性消费对北京中高端本土品牌产品培育和发展的支撑作用。2020年1—11月,北京市出口额为4277.51亿元,进口额为16894.28亿元,贸易逆差额高达12616.77亿元。另一方面,北京已经成为中国最为主要的国外旅游和消费来源地,2017年北京出境旅游人数高达511.50万人次,2018年是510.93万人次,2019年是484.52万人次,可见北京的旅游状况及其背后的外源性消费外溢现象非常突出。
全产品链覆盖的本土品牌产品不足。作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北京不能仅仅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中高端消费品和奢侈品的销售地,更应是中国和北京特色的中高端消费品和奢侈品的创造地和传播地。从北京经济的实际发展状况来看,无论是在日常生活消费品领域,还是在高科技终端产品领域,或是在新型新兴消费业态领域,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北京品牌均处于数量相对不足状态,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北京构建全球有影响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基础。
特色现代化商业区和消费中心尚未形成。北京的历史文化特色优势相对明显,但是,历史文化因素和现代化城市文明的融合不够充分,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历史文化要素和现代化城市文明要素的分离现象。相比北京,很多国内外游客非常愿意体验和消费上海、深圳的现代城市氛围,从而对上海、深圳等本土品牌产生认同和信任感。事实上,仅仅以北京的独特历史传统文化因素,作为吸引国内外消费者及对其背后的中国文化的认可力度是远远不足的,只有叠加了高度现代化城市文明成分,将历史传统文化和现代城市文化充分融合,才能最大化彰显北京乃至中国的历史和现代相互融合的独特文化价值。
北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工作重点
高度认识优先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对首都北京的独特价值。当前,尤其要认识到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背后所蕴含的以经济促进中国国际政治关系拓展的重大价值,始终将系统性原则全面贯彻在北京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进程之中。深刻领会首都北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明、国家核心价值观、科技创新能力等融合发展方面取得新成就的基础性作用,在彰显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质量、中国品牌方面的全球关键引领作用。为此,迫切需要将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与北京“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充分融合,通过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来拓展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强化全国政治中心功能、提升文化中心功能、体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功能,进而主动和充分发挥北京独特的系统性推进制度优势。
加快制定和实施全产业链覆盖、多领域的北京品牌创造计划,制定和实施“北京新形象”全球宣传计划。一方面,高度重视主动发展和维持全球领先的现代化大都市产业体系在北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深挖文化有效供给巨大潜力,特别是在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高质量品牌产品领域,创造和树立一批高科技和历史文化相融合的、标志性的、引领性的北京品牌,以优质供给带动消费升级。积极培育和打造一批体现人类科技创新前沿的现代化、高科技的终端消费品牌产品,将“Made in Beijing”和“北京高端制造”作为首都北京形象的新定位和新内涵。另一方面,尽快制定和实施“北京国外游客吸引和拓展计划”,积极利用2022年北京冬奥会契机,主动利用北京应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有效举措,开展对北京的新形象、新成就、新起点的宣传。针对境外游客,以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城市文明融合发展的典型城市和世界一流的和谐宜居城市作为宣传重点;同时,针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免税政策和免签政策,提升这些国家的消费者对中国产品、中国文化、中国制度的认可度。
明确北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工作方向。将有效探寻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两大战略目标之间的协同发展关系,以及全面创造全球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主导的新型信息产品消费需求,作为北京在“十四五”期间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点工作方向。在充分利用数字治理优势,进一步提升北京超大城市现代治理能力的基础上,将创造生活服务类消费、公共服务类信息消费和新型信息产品消费,作为北京培育和发展全球新型消费产品的重要方向,特别是在全球范围内的线上线下融合消费模式,在数字文化消费、在线教育和健康医疗、全新数字产品、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成为引领全球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领域发展的新型信息产品创造中心、体验中心和贸易中心。
全面提升中国特色的首都城市现代性。北京要积极改造和打造一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城市文明交织融合的标志性、现代性的特色建筑群和核心商业区,作为构建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物质载体。重点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和北京南部区域板块,打造具有全球现代化前沿引领水平的高科技商业区,建造深刻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前沿现代性的标志性建筑;逐步改造北京老城区既有的传统商业圈和集成式购物中心模式,通过全新数字贸易模式的引进和改造,创造性地将北京传统商业模式赋予新特色、新业态和新模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