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贵州日报报道,贵州六盘水市围绕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积极回应群众关切,采取“一户一帮、一户一策”措施,帮助搬迁群众解决就业创业、增收致富等难题,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挪穷窝”“换穷业”,“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任务圆满完成后,近千万人在困厄中实现命运的突围,通过易地搬迁拔掉“穷根”,实现脱贫。而攻克这一历史性难题后,又如何确保这近千万贫困群众稳得住、真脱贫?国家发改委给出的指导性答案: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统筹谋划、统筹部署、统筹推进……
然而,“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个易扶点的民风民俗不同,资源环境不同,甚至每一户的文化技能基础也不同,在这情况下,后期的扶贫成果巩固,实现持久脱贫仍是一根难啃的硬骨头。就业,作为群众脱贫致富的硬道理,在促进易扶点群众真脱贫、早致富过程中,是首要的选择,做好这篇大文章,就是授人以渔。六盘水的做法,正是授人以渔,让易扶点的群众有了“自我造血能力”,才有持久的谋生、致富能力。
对于刚从深山幽谷迁移出来的群众而言,要让他们离开土地来盘算营生,实现稳定就业,有多道难关需要跨越。每一道难关,都是巩固此前扶贫成果的必答题。
比如,基本的岗位技能培训难题,他们的文化基础能接受什么样的技能培训?培训完成后,是否能实现“家门口”就业?又比如,强化技能培训后,能否达到组织推荐外出务工就业的能力水平,达到条件的,家中老幼情况是否又允许外出就业……一家有一家的难,“一户一帮、一户一策”的精准帮扶恰恰能解决各种不同家庭情况的困难,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再比如,易扶点附近配套的产业基地,工厂及车间,是否有持久运营,保证稳定的岗位供给的生存运营能力,是否能真正实现“发展产业促进就业”的制度设计初衷。
这些问题不断考验着每个易扶点的社区村落,考验着当地政府社会治理能力。
而六盘水采取组织推荐外出务工、开发公益性岗位、强化技能培训,全力抓好稳岗就业工作,通过“五个一批”就业举措来解决就业难题的稳岗就业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这些难题的创新性攻克。注重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附近培育产业基地、工厂及小康车间,为搬迁群众提供更多创业就业机会的创新产业培育机制,实际上就是以产业促就业的有力举措。保证了易扶点群众的就业,就保住了民生,就是巩固了易地扶贫搬迁的成果,是易扶点群众早日致富的动力之源。(罗锐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