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50期)在线举办。本次研讨会围绕“俄乌冲突和地缘政治动荡冲击下的能源价格”主题,毛振华、王震、邹骥、周大地、林伯强等多位知名专家共同研讨。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陈占明代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发布主报告。
报告指出,地缘政治博弈下能源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是能源生产国能源产量或出口下降,或将在中长期抑制能源开发投资,进而造成当期以及未来预期的能源供应下降,导致国际能源价格快速上升。其中原油价格受到地缘政治冲突影响比较大,天然气价格受到影响次之,煤炭价格较少受到地缘政治冲突影响。
报告认为,俄乌冲突爆发以来,西方国家对俄实施多轮制裁,使俄罗斯能源出口不确定性陡增,石油天然气等大宗能源商品价格快速上涨,呈现高位震荡态势,给全球能源供应带来极大的扰动。与此同时,制裁使得欧洲国家自身陷入困境,如疫情下的经济滞胀压力加大、许多中低收入家庭遭受能源贫困、社会矛盾激化等。
报告指出,随着全球经济的体量增大以及对能源需求的上升,需求端拉动作用更加重要。局部地缘政治冲突对国际能源价格与供应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较为罕见,但对国际能源供应不确定性的担忧一直存在。
报告认为,俄乌冲突对我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启示。一方面要保障能源进口安全;另一方面要避免被牵连受到连带性制裁。过度依赖特定的供应国、运输通道甚至能源品种都会给能源安全带来重大的隐患,因此要坚持多元化能源安全战略。
报告指出,俄乌冲突加剧了能源市场动荡,抬高能源价格,对全球经济产生多方面影响。能源价格冲击引发全球商品价格上升,造成全球生活成本危机,进而导致家庭财务紧缩和贫困加剧。西方国家的通胀加剧引起民众的不满情绪,使得执政者面临难题。多轮制裁与反制裁扰动全球市场,导致俄罗斯的资本快速外流,使得俄罗斯经济受到重大打击。从长期来看俄乌冲突将成为欧洲发展清洁能源的催化剂,推动全球能源的转型进程。
报告认为,中国面对地缘政治冲突带来的能源价格波动,应当正确认识到能源战略储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多措并举应对俄乌冲突影响。要尽快形成政府储备、企业社会责任储备和生产经营三位一体的储备模式,促进油气和非化石能源的增产,提高能源的投资力度,提高能源自给能力。加快推进新能源发展,进一步提高多元能源的比例。在对外政策方面,应当加强周边能源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治理。同周边国家和地区在能源领域构建起长期稳定、相互依存、互惠互利的良好合作关系。遵从国家利益制定相关政策,一方面稳住中俄能源合作的大方向,确保中俄能源合作的长期稳定;另一方面也要善于利用各国在俄乌冲突中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实现合作。要加快能源结算形式多元化,包括但不限于人民币计价模式的探索。
本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和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
责编:蒋新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