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中国宏观经济论坛热点问题研讨会第51期在线举办。本次研讨会主题为“印太经济框架:美国思维的变与不变”,邓希炜、刘元春、钟正生、高瑞东等多位知名专家共同研讨。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刘青代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发布主报告。
报告指出,美国“印太经济框架”本身上是美国传统对华战略的新外衣,是纳入了“特朗普主义”鼓励的“奥巴马路线”。21世纪以来,美国中国和对印太(亚太)地区有两个基本的认知:竞争与增长。竞争就是美对华竞争,美国对华总体战略被总结为三个方面:一是投资,投资于国内的产业,增强自身经济地位和供应链;二是联盟,就是联合盟友来增强供应链的可控性和安全性;三是竞争,基于修昔底德陷阱的压力,与中国进行战略竞争。美国一直认为,全球经济增长机会的中心在亚太或印太,这次美国“印太战略”里明确地说,印太地区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地区,美国要和他们合作。
报告认为,全球化总体对任何一个国家是有利的,但它有利必然有弊,而美国已经承担不起全球化的代价。在两个认知和一个事实背景现实下,就决定了美国拜登政府的印太政策选择必然有变和不变两个方面:不变的在目标上是两个,一是分享印太的军事增长机会,二是对抗和削弱中国在印太地区以及全球的经济影响力。但它的方式有所变化,一方面反贸易全球化的势头很猛,另一方面要实现上述两个目标,又必须和印太、亚太地区进行产业的协同,最终结果是不得不选择特朗普主义和奥巴马路线的结合。
报告指出,IPEF和RCEP是针锋相对的东西。IPEF的成员国及其规模、重要性和经济结构都不容忽视。中国和美国在贸易产业上对IPEF成员国依赖程度上都比较深,而且中美对有的国家有一定的替代性,对有的国家有一定的互补性。IPEF是美国在多种困境多目标下的政治行为,非符合经济规律的行为。它是美国对华战略里“小院高墙”对印太地区的延伸。IPEF跳出经济框架本身来看,它是在整合印太经济与安全的要素。它的影响短期形式大于实质,长期绝对不容忽视。
报告认为,“印太经济框架”领域基本明确,就是贸易便利化,产业链韧性、清洁能源、劳工标准等领域,重点是围绕印度、太平洋地区的经济进一步整合,以数字经济等领域为重点,制定标准和规则,致力于确保安全和弹性的供应链。而其有4大支柱。第一个支柱是贸易支柱,是由美国的贸易代表来牵头谈判,剩下的3个是由美国商务部来牵头谈判。第二个支柱是供应链,强调透明度、安全、多样性、可持续性以及应对危机的韧性。第三个支柱是清洁能源、脱碳和基础设施。第四个支柱是税收和反腐的制度建设,促进公平竞争。
报告强调,中国应该密切关注,快速行动和及时应对。基本大的思路是瞄准“小院”要自立自强,瞄准“高墙”要拆墙打洞架梯。瞄准关键领域做针对性工作,要加快RECP的实施进度,科技要自立自强,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确保自身能够稳健发展。深化改革,统一大市场,这是发挥国内规模优势的关键。关键技术行业的龙头行业要规范引导,做好工作。
本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