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蒋新宇 中国网记者
自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以来,香港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近几年受中美博弈和新冠疫情等多种叠加因素影响下,香港经济的发展遇到了一系列挑战。香港经济的重新定位,关乎香港能否一如既往地在中国经济、亚洲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备受世界关注。9月24日举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53期)聚焦“香港经济的重新定位”,邀请多位政界、学界、企业界经济专家对这一主题进行了联合解析。
会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席主席,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发布专题报告。
报告介绍了香港的过去。晚清时期,香港因鸦片战争被清政府割(租)让给英国,成为英国侵略内地的跳板和港口,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也占领过香港。1945年二战结束后香港重回英国管制之下,解放战争时期,大量民族资产、官僚资本等迁往香港,为香港带来日后成为“亚洲四小龙”的“原始积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内地同香港相互成就,香港搭上了改革开放的高速列车,也为内地提供了改革开放的体制、资本、信息等各方面便利,香港一跃成为全球贸易和金融中心。近年来,受中美博弈、疫情等因素影响香港所面临的挑战增多。
报告认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香港仍具备特殊优势。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核心是中美博弈,在这场博弈中,香港仍是中国面向国际的窗口和桥梁,依然具备特殊优势。报告分析,优势一是《国安法》落地后,香港开启由乱到治、由治到兴的新征程,香港政治确定性增强。优势二是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香港是中国内外循环的重要交汇点。优势三是香港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枢纽城市,可进一步融入内地经济发展。优势四是香港的法制建设仍处于全球领先水平,依然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自由经济体。香港长时间实施普通法,法治建设水平受到全球认可,有比较完整的产权保护体系。优势五是香港仍是内地与世界进行文化交流、资本流动的窗口和桥梁,外资主要通过香港加速进入内地。报告强调,“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不复存在”的论调并不可信,香港依然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魅力。
报告指出,香港经济再定位的关键是要深入认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的中美博弈,坚持底线思维。报告表示,未来大国博弈大概有两种情境,一种是中美虽然存在分歧,但仍保持经贸层面的联系,不会完全脱钩。情境二是“新冷战”,按照美国的“既定步伐”,在一个比较中长期的竞争中遏制中国、削弱中国,以此种情境为底线更能厘清香港经济的重新定位问题。
报告建议,应继续坚持“一国两制”,这是香港发展的核心优势,没有“一国两制”香港对内地将失去作用。对此,中央政府已有充分认识。今年7月1日,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发表的重要讲话起到了“定心丸”作用,讲话指出“背靠祖国、联通世界,这是香港得天独厚的显著优势,香港居民很珍视,中央同样很珍视。中央政府完全支持香港长期保持独特地位和优势,巩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维护自由开放规范的营商环境,保持普通法制度,拓展畅通便捷的国际联系。”
报告还建议,香港经济的重新定位还要发挥香港自身优势,打造“大湾区硅谷”,完善人才引进制度,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同时,香港政府要积极有为,切实做到“有限政府”与“有为政府”相结合。
报告总结,香港历经国际风云变幻和中国社会剧烈变迁最终成为“东方之珠”,未来香港在此基础上,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深度拥抱、融入国内经济大循环,在第二大经济体的未来发展中找到香港机遇,将自身积累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同时坚持底线思维,克服困难挑战,未来的“东方之珠”将更加明亮。
本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和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
责编:申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