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11月21日讯(记者 蒋新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国有经济通过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政府可以将国有资本有效配置到服务于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发展目标上。
国有经济虽然经历了一系列的深化改革,但其高质量发展仍受到空间和产业布局方向不明晰、制度不完善、国有经济结构不合理等关键问题的制约。再此背景下,11月16日,中国人民大学国有经济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联合主办了《新发展格局下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研究》报告发布会,邀请来自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的7名专家学者共同讨论了报告主题。中国人民大学国有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经济学院范欣副教授发布报告。
报告在检视国有经济空间布局和结构调整的现实意义、历史逻辑、演变趋势和调整成效基础上,科学评估和合理预判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贡献新思路。
主要内容包括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对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性,分析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在引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助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应对全球产业链重组、增进民生福祉等领域的重要作用。第二部分介绍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历史演变,将国有经济发展过程划分为布局奠基时期、快速积累与扩张时期、布局战略调整时期和布局优化与结构调整时期,描述其演变历程。第三部分介绍国有经济空间及产业布局的演变趋势及调整成效,从国有企业总量、当年新建与退出国有企业数量、国资委监管企业数量、国资委监管资产量等方面分析演变趋势及调整成效,并总结现存的问题。第四部分介绍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及产业布局的演变趋势及调整成效,从产业、行业与区域三维视角分析国有经济空间及产业布局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演变趋势及调整成效。第五部分介绍初级产品空间及产业布局的演变趋势及调整成效,从产业、行业与区域三维视角分析国有经济空间及产业布局在初级产品生产中的演变趋势及调整成效。第六部分介绍国有经济产业布局及其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重点回答国有经济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对于产业自身的影响和国有经济在产业上游布局对于下游产业的影响两个问题。第七部分为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相应政策建议。
复旦大学公共政策与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院石磊教授对报告给予了肯定,他认为报告关注了当前国有经济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结论具有启发性。报告涵盖东北地区的国有经济布局问题,将报告的判断与东北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相结合,能够为东北地区今后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理论指导。他认为关于国有经济的影响力与国有资本的杠杆机制相结合,以及国有资产运营体系中关于国有经济的公司治理和风险内控的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吉林财经大学原校长宋冬林教授认为,报告结合历史、理论与实践三重逻辑,使用详实的数据进行研究令人印象深刻。他提出将国有经济战略性布局放到中国现代化的整体过程中考虑,研究国有经济战略性布局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关系,研究国有企业在创新方面的带头和引领作用。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副主任、党委委员、研究员郑东华认为,报告总结了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近些年的变化,揭示出演变背后的规律性。他认为可以从原创技术策源地、产业链链条、监管过程等方面拓展国有经济的研究,从实践层面提出完善后续相关工作的路径与抓手,为整体搞活、搞好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提供支持。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国资管理与资本运营研究中心主任文宗瑜认为,当前关于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研究缺乏有关国有经济布局的理论依据,对于一些典型事实也缺乏解释力。为了形成对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研究的补充,需要回答以下四个问题:一是庞大的国有资产收益以及国有资本价值如何弥补政府预算收入;二是国有资产资本化如何推进;三是国有垄断及控制产业上游的局面如何打破;四是国有企业如何自觉遵守竞争中性规则,支持高水平对外开放。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跨国公司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江鸿从国有经济布局与调整如何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切入,提出国有企业如何更好承担起产业链链长及拉动产业创新体系发展工作,一方面需要增强自身能力,另一方面需要从功能定位上,体现出对于现代产业链建设及水平提升的牵引作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