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中国 > 

CMF报告:温和复苏的中国经济仍需补牢根基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蒋新宇 | 时间:2023-03-17 | 责编:蒋新宇

3月16日,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在线举办。本次分析会的主题是“风吹幡动——温和复苏中的中国经济”。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教授邹静娴代表课题组发布月度数据报告。

报告判断,当前宏观经济出现复苏迹象,但复苏根基仍不牢固。报告分析,当前数据真空期结束,工业生产、消费和投资表现亮眼。2月PMI指数52.6%,创2015年5月以来最高值,1-2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消费表现同样亮眼,社零同比增长达3.5%,而去年12月同比下降1.8%。1-2月固定资产累计投资增速5.5%,高于去年全年表现。复苏根基不牢固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物价方面,2月份CPI重回1时代,环比-0.5%,PPI同比下降,并且降幅较上月扩大0.6个百分点。二是就业方面,2月份失业率整体较去年年底有所上升,16-24岁年轻群体失业问题未有效改善。三是外需方面,出口1-2月同比下降6.8%,去年全年增速为7%。四是储蓄方面,居民部门积累了大量的超额储蓄,同时也有大批提前还贷行为,说明居民部门对消费整体持谨慎态度。五是投资方面,尽管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投资都有比较大的起色,但民间投资2月份增速仅0.8%。

报告指出,2023年消费强则整个经济强,但目前消费仍相对疲软。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逻辑主线可以概括为“出口和基建两大拉动以及消费和地产两大拖累”。拉动力量之一的出口,预计今年大概率不如去年,原因包括欧美衰退、疫情相关出口放缓,及其他国家生产能力的恢复。基建方面,去年基建整个接近10%左右的增速,尽管今年1-2月也有9%的增速,但这个9%实在凝聚诸多利好条件的基础上产生的,包括集中的复产复工、财政政策的前置以及地方拼经济的意愿。拖累力量之一的地产尽管边际政策有所松动,但地产长周期下滑趋势不会改变。今年最大的变数、最值得期待的是消费,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将消费列为重点工作。消费分为收入和消费率两个方面。收入方面的有利因素无疑是经济活动尤其是个体经营活动的转暖,但不利因素是收入差距扩大,这一点短期内难以扭转。消费率方面,消费场景修复有利于接触性、社交性消费,不利因素体现在超额储蓄,短期内较难转化为消费。超额储蓄的形成,接近四分之三源于房产减配和理财赎回,这部分对消费的支撑力不强。剩下约1万亿的预防性储蓄则更可能转化为消费,但节奏大致以季度为单位,不会特别快。

报告认为,消费复苏上半场主要靠两条腿走路,分别是收入增速提升和消费场景复苏。消费复苏上半场主要靠高收入群体,这部分群体疫情期间收入状况良好,但受到消费场景限制。高收入群体的消费复苏主要体现在吃住游,交通旅游餐饮住宿和电影等行业。同时随着地产行业的转暖,预计地产相关消费也会有所复苏。更长期看,高端消费、悦己、绿色、健康的消费会有所复苏。这部分群体复苏速度快,但持续时间可能会比较短。消费复苏下半场主要靠中低收入群体,他们复苏慢一些,但持续时间更长,主要体现在非必须消费品上。

报告建议,改善收入差距大和超额储蓄因素需政策发力。首先要着手于预防性储蓄,要改善消费预期,中国当前通胀水平很低,应注重用好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关键要找到大项目和好项目,大项目对于提升预期的作用不仅在于上下游溢出作用,还可以释放积极信号。只政府部门真金白银掏钱,才有可能真正拉动民间投资信心。项目还要避免饮鸩止渴,防止未来出现产能过剩、僵尸企业等问题。对于收入差距,政府一方面要做好兜底政策,包括再分配政策、中小企业纾困政策等,面向中低收入群体可考虑通过各大电商平台发放消费券。供给侧方面,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优质品牌、育幼养老、健康文化、研发设计、绿色生态等方面都可以从供给端发力。其他政策,比如适度放开、放宽小摊小贩和夜市经济,还可将疫情期间设立的核酸亭改为社区医疗服务点、流动书报亭、就业信息栏等。

本次分析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和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

责编:蒋新宇 实习编辑:苏兴芹

发表评论

Loading...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