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学智库报告:中国面临的资产负债表冲击与日本当年的情况相差甚远
中国网11月16日讯(实习记者 臧以然)当前,中国经济仍处在复苏阶段,而资产负债表修复是市场复苏的重要标志,其冲击表现与修复路径选择时常引发舆论热议。资产负债表是否真的处于衰退状态?影响负债表的因素有哪些?又该如何进行修复?11月15日,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围绕“资产负债表:冲击表现与修复路径选择”主题举行热点问题研讨会,并发布研究报告。
报告指出,中国确实面临一定程度上的资产负债表冲击,但与日本90年代面临的资产负债表衰退的情况相差甚远,中国的情况更多是周期性、结构性、趋势性多重因素叠加导致的。从股票市场的情况来看,中国的跌幅远小于日本当年的跌幅,从房价来看,我国房价下降程度也远小于日本当年的情况,且在地区结构上与日本东京大阪核心区的下跌并不相同,我国更多是三四线城市下跌明显——表现和背后的逻辑都非常不同。
报告认为,影响资产负债表的逻辑主线有三条。第一,在居民部门,资产端、负债端增速放缓,资产端增速放缓更为明显。居民负债目前将近80万亿,理财、股票、房地产是居民资产端增速下行的主要拖累,尤其是房地产,近两年收缩严重。
第二,在企业部门,资产负债表受到的冲击更多来自现金流恶化和投资回报率下降。在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经营现金流持续弱于筹资现金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回报率和上市公司资产回报率都呈现下降趋势,且在2022年以来资产增速始终低于负债增速。对于目前不同行业的修复来看,整体上疫后的修复呈现出分化态势。接触型服务业修复较快,下游制造行业、部分民企及房地产行业修复相对缓慢。
第三,在政府部门,土地财政大幅弱化,加上近几年大幅的减税降费政策,导致地方政府的税收缺口进一步加大。风险集中在结构性和区域性,结构里隐性债务的规模大,区域债务风险的异质化程度在进一步加剧,流动性风险体现在付息压力上。利息支出占广义财政的比例在疫情后上升了6.2%左右,如果再加上隐性债务,比例会到20%左右。
报告建议,针对未来经济的修复和资产负债表的修复需要长短结合,短期调控加上中长期的制度变革。首先,短期要进一步加大稳增长力度。一方面要把握好基建的发力关键点,另一方面,财政政策要持续减税降费,减轻主体税费负担。针对房地产需要加大“三稳”,尤其稳预期稳房价,纠偏房地产的超调。
其次,对于中长期来看,还是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创新,释放企业活力,同时通过持续的制度变革来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通过进一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构建债务管理的长效机制,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来促进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发挥。针对房地产行业,引导行业的供应模式、融资模式、业务模式、包括土地模式等向新模式转型,比如供应模式上建立多主体、多渠道房地产供给的租售并举。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