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国家安全与治理年会在京召开
——暨“国家安全与治理:理论、战略与技术”学术研讨会
11月11日,第三届国家安全与治理年会暨“国家安全与治理:理论、战略与技术”学术报告会在京成功举办。来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数十名专家学者与会,就相关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大会开幕式和主旨报告环节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与治理研究院院长、政治学部部长、教授戴长征主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研究员黄宝印致辞。黄宝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刻指出既要解决好大国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共性安全问题,又要处理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阶段面临的特殊安全问题。新时代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现实需求,为教育界和学术界赋予了新的责任和使命。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教授程琳在主旨报告中强调,国家安全工作是党治国理政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要认真学习二十大精神,坚定不移的学习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国家安全学理论创新研究,积极科学的构建国家安全学学科体系,为党为国培养适应新时代、新征程需要的高素质、高质量的复核型国家安全高级专门人才,充分发挥智库作用。概括来讲就是,为国家安全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智库建设和能力保障提供学科支撑。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原副院长、教授、少将唐永胜在主旨报告中提出,理论体系是进行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核心能力的构成要素和最重要的载体,没有完备的理论体系,就没有办法从事学科建设,没办法教书育人。所以构建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构筑承载学科发展的核心能力基础,是当前学科建设的重要问题。
主题研讨一环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教授洪俊杰以“大国博弈下的经济安全与对策”为主题发言。他认为,当前经济有“五化”趋势,即数字化、绿色化、区域化、服务化和安全化。洪俊杰表示,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看,要特别重视发展和安全、开放和安全同时防止泛安全化等问题。
外交学院副校长、教授高飞表示,党的从二十大报告不再将和平与发展作为时代主题,而是强调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世界之变,说明当前的国际形势非常严峻。高飞认为,和过去相比,国家安全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不断变化、国家间相互依存越发紧密,凸显原有机制难以适应新情况的问题。
吉林大学东北亚学院暨东北亚研究院院长、教授吴昊表示,要在经济领域加强安全方面的研究,也要和具体的经济理论相结合。当前经济实际越来越强调国家安全。在这种情况下,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应当思考什么是安全。对于中国来说,最重要的必须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没有增长就没有安全,没有增长就会陷入中等收入国家陷阱,这是不可能避免的。我们一定要融入到世界体系当中去谋求安全。
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学院公共管理系教授刘跃进表示,过去30年提了很多观点,例如,国内安全是国际安全的核心,国民安全是国家安全工作的最终目的。刘跃进指出,我国国家安全有五个战略性需要,一是需要是确立系统国家安全观,二是需要制定一部完整充分的国家安全法,三是需要出台国家安全战略文本法,四是需要统领全局的国家安全机构,五是需要国家安全理论学科。
主题研讨二环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副院长、教授李丽华表示,在构建国家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中,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和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等非常重要。美英日俄印等国家非常关注风险管理工作的体系化,包括组织机构建设、常态机制变化,同时非常关注国家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标准化、规范化、法治化,以及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值得借鉴。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国家安全与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李明结合中国政府运行的经验讨论了财政风险等方面的问题。他认为,当财政能力威胁到国家安全时,如何改进配置、提高效率、防范风险的意义尤为重大。为此,需要强化绩效管理,使有效的资金运用得更好。李明表示,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里,首先要确定政策目标,过程中进行监控,开展评价,最后落到评价有没有用上,能不能确立一个激励约束导向,进而不断优化、调整结构。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涉外法治研究院副院长、国家安全与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教授陈卫东表示,法律战在国际法和国际关系领域是一个比较新颖的概念。近年来各国日益重视对于混合战争的研究和使用。除传统的军事作战外,混合战争还重视通过经济战、金融战、科技战、信息战、能源战、舆论战和法律战打击对手,削弱和遏制对手的能力,最终的实现战胜对手的目标。如果运用得当,非军事的手段可以起到补充甚至是替代军事手段的效果。
“国家安全与治理”系列研究报告发布会环节,四位国家安全计算实验室研究员分别代表各自的团队从产业安全、科技安全、认知安全和人工智能安全等几个角度阐释了有关议题的发展态势及其在新形势下对于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影响。
产业安全团队对拜登政府的供应链战略重塑进程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发现其中的“产业回流”与“产业外包”两大战略维度正呈现出不均衡的发展态势,使美国在半导体和新能源产业的投资呈现顺差状态,或加剧美国及其供应链盟国之间的竞争张力。
科技安全团队广泛梳理了科技领域的技术进步对多元的国家安全带来的交叉影响,包括光子芯片安全,量子通信安全,科技标准安全以及计算生物安全。该团队认为,上述议题不仅为传统的国家安全带来诸多新兴问题,也为大国竞争划定了新的赛道。
认知安全团队围绕认知领域的安全风险与治理问题进行了系统性阐释,并提出“认知的不安全状态是智能时代认知领域的基本特征”,因此需要各国围绕认知机制和引发认知风险的战略和技术进行针对性的制度化治理。
人工智能安全团队提出了“算法军备竞赛”概念,探索算法进步为当今网络攻防、情报决策和舆论宣传模式带来的变革,指明其为大国之间的军事博弈带来新的安全困境。
主题研讨三环节,吉林大学行政学院院长、教授张贤明强调,政治学研究的国家安全,会更多站在制度性的、宏观性的角度来研究,但实际上国家安全是从顶层到基层,在不同层次和场景中都面临着安全问题,但是不同层次、场景中的逻辑和相关建设是不一样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能够作为国家安全的社会基础。第一,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需要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的政治保障作用,为国家安全治理体系夯实方向指引。第二,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要突出群众参与。这既是党的重要经验,也是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需要坚持的基本方略。第三,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还要有专业社会组织的全过程嵌入,社会组织的专业性和治理议题的专业性之间要有效适配,实现精细化治理。第四,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也需要有技术支撑,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只有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才能及时发现安全风险点,提高社会治理的效率。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方长平表示,总体国家安全观有一些显著特征,如领域的多样性、治理的联动性、整体性的大安全观、强调能力安全等。他认为,当前我们最迫切的安全问题是来自美国的地缘政治、经济、科技威胁。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怎么进行安全研究和安全防范,方长平表示,原则性和框架性的政策及具体策略有区别,要对国家安全或者国际安全进行再识别,有些安全问题很重要但可能不紧迫,有些安全问题很紧迫但可能重要性不强,要精简并突显核心的安全问题,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安全的理解。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漆海霞以“第三方立场与国际调停的成效”为主题进行发言。她表示,如果第三方调停持偏袒立场,反而会使冲突最后的和谈容易成功。而在巴以冲突中,美国没有成为冲突解决的有利角色,美国扮演的角色更可能使矛盾加剧。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家安全与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须隆表示,人工智能时代对国际关系以及我们如何认识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科技进步的影响,无论是现在的俄乌冲突还是中国近代史中都有所体现。陈须隆认为,当前要把建设智能强国作为中国的国家安全战略,这关乎国家安全竞争的胜负,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乎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关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关乎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只有建设好人工智能强国,才能确保让历史回归正轨。
大会闭幕式环节,戴长征表示,此次会议的视角是多维的,“学科”“学术”“学问”皆有。会议的学术氛围浓厚,无论是各位专家学者的精彩发言,还是国家安全与治理系列研究报告的发布,都具有学术性。
本次会议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主办,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安全与治理研究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安全计算实验室以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