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智库中国>

老龄化城乡倒置,如何积极应对

2024-03-05 15:53

来源:环球时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文 | 原新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范文清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

2月2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23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2.97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1.1%,迈入中度老龄社会。人口老龄化贯穿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其中乡村率先进入深度老龄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点和难点在乡村。

理论上,在城乡二元结构明显的社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医疗条件优越、死亡率水平低和生育率水平低的城镇,人口老龄化进程和程度本应快而高,但我国的现实恰恰相反,乡村地区人口老龄化速度更快、程度更高,形成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超过城镇的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这是我国老龄社会问题的一个特殊性,我们应以人口高质量发展积极应对老龄化城乡倒置带来的挑战。

第一,“乡村先老”,人口老龄化起步乡村比城镇更早。2000年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乡村和城镇人口老龄化程度分别为10.9%和9.7%,相差1.2个百分点,“乡村先老”格局已然形成。2020年乡城老龄化程度分别增至23.8%和15.8%,差距扩大到8.0个百分点。人口城镇化、人口老龄化、人口迁移流动化“三化”交织互动,共同塑造了我国“乡村先老”的人口发展格局。

第二,“乡村快老”,人口老龄化进程乡村比城镇更快。据估算,相较于城镇人口,乡村人口达到10%、20%和30%老龄化社会、中度老龄社会、重度老龄社会的三个节点的时间均早10年左右。乡村人口老龄化深化速度较城镇更快,人口迁移流动活跃和人口城镇化发展是重要推力。老年人口的城镇化水平虽然在不断提高,但其速度滞后于总人口,是各年龄段人口中城镇化进程较慢的群体。总人口城镇化水平持续高于老年人口城镇化水平,是“乡村快老”的一大原因。

第三,“乡村更老”,人口老龄化水平乡村比城镇更高。平均预期寿命、总和生育率和乡村劳动力的“一增一减一出”,共同推动乡村深度老龄化进程。未来经济发展模式将持续驱动劳动年龄人口为主力的由乡入城,越来越多乡村居民转身为扎根城市的“城一代”或“城二代”。与此同时,乡村青壮年人口加速流失,留守的大多是老年人,“乡村更老”现象很可能持续固化。

第四,“乡村高老”,人口高龄化乡村比城镇更重。人口高龄化是指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乡村高龄老人是乡土家园的守护者、乡村生活的坚守者、农业生产的坚持者、根脉文化的守望者,故土难离,在原居住地生活的稳定性相对较高。此外,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过程中,乡土情结和叶落归根传统文化、乡村小院情结、乡村生活成本低、邻里乡亲熟人关系、不愿拖累子女等观念和行为,促使更多农村老人留守故土或者由城镇返乡养老。

适应乡村人口的这些变化趋势,科学辨析老龄化城乡倒置,在现阶段应该重点应对的短期老龄问题,以及长期(无论城乡倒置与否)面对的老龄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应对措施,寻求适合乡村现代化发展的有效路径。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夯实乡村人力基础。人才是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首先,大力发展乡村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创新面向乡村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体系,鼓励职业技术院校、高校及职业培训机构共同搭建校企合作培育乡村人才平台。其次,充分调动和盘活乡村剩余劳动力,政策支持在乡村地区开办职业技术培训、老年夜校等,辅之开设网络课程、专业讲座,实地技能培训等。再次,在乡村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开发,提高各类教育及培训的覆盖面和可获得性;加强广大乡村居民的数字技能培养,充分利用乡村电商企业等平台组织乡村居民进行数字技能培训。最后,鼓励吸引人才回流和反哺。健全人才引进、管理、评价和奖励机制,制定保障各类人才发展的政策体系,提高乡村工作弹性和职业吸引力,支持创新创业人才实现乡村企业的技术入股。

优化人口布局,促进城乡全面、深度融合。促进人口合理配置,盘活配置型人口机会。促进城乡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破除城乡劳动力就业择业制度壁垒,畅通就业渠道,促进城乡人力资本在各行业、不同职业间的合理配置,突破就业“非城即乡”二元悖论,消解地理空间和政策制度对科教人才跨域通勤的限制。

提高老年人生产生活质量,充分释放长寿红利。乡村老年人不是边缘人群,而是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参与者与成果分享者。正确认识低龄老年人在老年人中的主体地位,充分释放乡村老年人口长寿红利,促进乡村经济实力提升。同时,重点关注乡村中高龄老年群体的健康问题。推进区县、镇街、村社、家庭“四级”服务相融合的养老支持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智慧康养”,重点解决养老特困老人在上门医疗、老年送餐、健康救助等方面的迫切需求;优化乡村住房建设;建立老年护理补贴制度,稳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加快建设面向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老年养护院;逐步扩大大额门诊、特殊病种报销范围,积极引导就近就便就医,加快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等为老服务在农村地区的宣传和推广等。


【责任编辑:申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