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活跃折射经济持续向好
文 | 宋华盛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九三学社中央经济专委会副主任
近日,媒体从交通运输部举行的专题新闻发布会获悉,2023年,长三角地区港口共完成货物吞吐量70.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1亿标准箱,分别占全国的41.5%和38.5%。整体来看,我国港口综合效率位居全球前列,其中,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均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港口是基础性、枢纽性设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国港口的高质量发展彰显着我国在全球国际贸易版图中的强劲实力,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强大支撑。相关数据显示,世界港口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十位的港口中,中国分别占8席和7席。其中,2023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再创新高,连续第14年领跑全世界,实现了4915.8万标准箱;宁波舟山港成为全球第三个年集装箱量超3500万箱的港口。
我国高度重视港口建设,积极扩大港口有效投资,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沿海港口泊位大型化趋势更为明显。据统计,2022年年末全国港口生产用码头泊位21323个,比上年末增加456个。其中,专业化万吨级及以上泊位1468个,比上年增加41个。港口吞吐量持续快速增长,生产效率稳步提升。2022年全年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156.85亿吨,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46.07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96亿标准箱,同比增长4.7%。
近年来,全球各大港口大力推动智慧港口建设,数字化程度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港口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智慧港口建设方面,我国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已建和在建规模均居世界领先地位,全国港口和航道基础设施数字化水平全面提升,作为国际枢纽的沿海港口的智慧化建设进程相对较快,大幅度促进了我国港口效率的提升,对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我国海事服务的创新进一步推动了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完善智慧海事监管系统,促进海事监管与服务全新变革。《创新海事服务 支持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2023—2025年)》明确提出以长三角海事监管与服务保障一体化为突破口,以全要素水上“大交管”体系建设为抓手,加快推动海事转型发展,服务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海事服务创新强调大局意识,破除区域壁垒,进一步推动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推动了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中国港口具有规模大、效率高等特点,世界排名的领先彰显着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强劲实力。港口是国际物流活动的主要载体,作为全球资源配置的重要枢纽,港口发展加快了全球资源的交换,有效地推动着全球经济发展。港口的建设发展既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对国际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加强全球经贸往来的硬核力量。同时,国际贸易的发展离不开优良港口的支持。港口发展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更为便捷的物流服务,船舶在港、在泊停时缩短,港口作业效率提升。通过简化通关手续、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等方式,港口发展为国际贸易提供坚实基础,有利于实现国际贸易持续性发展。高水平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区及自由贸易港建设也为新时代国际贸易发展注入新动能。此外,国际航运业的畅通与否决定了全球经济产业链供应链是否稳定高效。我国港口的高质量发展促进了港口能力韧性的提升,保障了国际货物物流的畅通,提高了产业链供应链的可靠性、完整性和稳定性。
港口建设为我国的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也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强大支撑。作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主动脉,长三角水路运输货物量占全国总量的50%。面朝繁忙的太平洋主航道,如今长三角以上海港、宁波舟山港为核心,南京、杭州、苏州等16个港口为骨干,其他港口共同发展的港口群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交通运输部门不断创新海事服务,消除区域壁垒,降本增效成果显著,进一步促进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已成为国内大循环的战略支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港口的高质量发展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国家战略提供了强大支撑。
当前,我国主要港口运行平稳有序,港口智慧化进程不断提速,已成为新发展格局下双循环的重要战略枢纽。港口发展使得物流循环更加通畅,内外兼修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区域整合促进地区间协同发展。航道“黄金效能”不断释放,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着不可或缺的力量,为助力贸易强国建设谱写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