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消费金融须加快拓展新型消费空间
文 | 任国征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健康金融实验室主任
提要
消费金融行业目前还有很大成长空间,提升消费金融产品的质量和构建消费金融生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个过程离不开企业的自律、提升自我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也离不开政府相关部门和第三方机构对市场和企业的监督、评估和约束。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修订后的《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于4月18日起正式施行。为消费金融未来发展明确了方向。消费金融是指向借款人发放的以消费为目的(不包括购买住房和汽车)的融资活动。与商业银行开展的传统消费信贷业务不同,消费金融公司提供的贷款金额较低、期限较短,申请流程简单、放款迅速,受到不少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的欢迎。发展消费金融将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打造经济发展新增长点。
近年来,我国以网络购物、移动支付、线上线下融合等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新型消费迅速发展,消费金融与健康、养老、文旅等产业融合,催生新需求、新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一是需求层面的新消费需求。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变革,消费者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演变。新消费需求的特点包括个性化、便捷化、社交化等方面,这给消费金融带来新机遇。首先,消费者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消费金融可以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供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其次,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消费金融可以开拓移动支付领域,提供更便捷、安全的支付解决方案,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线上消费需求。再次,消费金融可以与社交平台合作,结合社交化元素,推出互动性强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吸引更多年轻消费者。
二是供给层面的新产业赋能。科技的创新发展为推进消费精准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众所周知,高科技产品在消费环节的角色不容忽视。第一,传感器作为各种数据采集的基础技术与核心部件,在消费产品中被广泛应用。第二,5G技术为各类消费服务提供低时延、高速率的通信保障。第三,人工智能算法和大数据技术协助应对消费领域的资源调配问题。从健康产业看,新技术的使用,使健康管理可穿戴设备和家庭智能健康检测监测设备实现了从点状监测向连续监测、从短流程管理向长流程管理的转变。此外,在5G和大数据的逐渐应用中,数据化、标准化、智能化的医疗服务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为广大患者带来更好的服务体验,由此也引发了健康产业细分市场、产业链的进一步发展。养老、健康管理、健康旅游、康复医疗等产业出现新的商业模式,将催生新的消费需求,带动消费金融的发展。
然而,消费金融行业目前还有很大成长空间,提升消费金融产品的质量和构建消费金融生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个过程离不开企业的自律、提升自我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也离不开政府相关部门和第三方机构对市场和企业的监督、评估和约束。当下,迫切需要加快构建科学稳健的消费金融调控体系、结构合理的消费金融市场体系、分工协作的消费金融机构体系、完备有效的消费金融监管体系、多样专业的消费金融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消费金融体系适应性、竞争力和普惠性。为此,建议如下:
一是完善资金扶持政策,促进消费金融可持续发展。消费金融依赖于行业的稳定繁荣,行业的持久稳定发展,需要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的支撑。一方面,出台税费支持政策。对于消费金融公司,在现行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鼓励各地对其进行更多税收减免、抵免,给予更多税收优惠。另一方面,加大融资支持力度,逐步开放包括医疗卫生和健康养老的消费行业市场,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卫生健康产业,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二是深化政银企合作,拓展新型消费领域投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在风险可控前提下,结合新型消费领域相关企业经营特点,积极开发金融产品和服务。优化与新型消费相关的支付环境,鼓励银行等各类型支付清算服务主体降低手续费用,降低商家、消费者支付成本,推动银行卡、移动支付在便民消费领域广泛应用。完善跨境支付监管制度,稳妥推进跨境移动支付应用,提升境外人员境内支付规范化便利化水平。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新股、发行公司债券、“新三板”挂牌等方式融资。促进股权投资基金发展,推动生产要素向更具前景、更具活力的新型消费领域转移和集聚。
三是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消费金融信息化。加快推进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金融消费设施建设,完善消费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规范和推动“互联网+消费+金融”服务,创新消费服务模式;加强消费金融数据应用体系建设,推进基于区域人口消费信息平台的开放共享、深度挖掘和广泛应用,积极发展网络消费远程服务。
四是加强消费金融知识教育宣传。我们要注重培育人们的消费理念和理财意识,提升其消费素养,使消费金融行为真正融入到社会生活当中。一方面是对消费金融宣传工作进行分类,发挥银行、商场、厂家作用,构建多元合作的模式。另一方面是要进行跨领域合作,提升消费金融教育宣传的效能。借助“三微一端”(微博、微信、微视频和客户端)来推动消费金融知识的普及,避免消费领域的金融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