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建东: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是世界和平的必要条件
中国网11月6日讯(记者 白璐) 4日,在清华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首席月度讲座”上,由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讲席教授、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中心(CIFER)主任鞠建东撰写的《大国竞争与世界秩序重构》正式发布。在发布仪式上,鞠建东介绍了自己几十年来在国际贸易、金融争端、世界经济秩序等领域的研究体会以及创作该书的心路历程。
据悉,《大国竞争与世界秩序重构》一书创造了大国竞争的一系列概念与理论框架,提出了三足鼎立的世界秩序,并特别强调了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重要意义。“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是世界和平的必要条件。”鞠建东说道。
三足鼎立的世界秩序:从愿望到现实
鞠建东教授对于世界秩序的探索与构想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末,彼时,正值新旧千年的交替,美苏争霸、美日贸易争端都已相继落下帷幕,而刚刚诞生不久的欧元由于受到科索沃战争的影响而无法对美元产生挑战。可以说,当时的世界秩序是由以美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美国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以及华盛顿主导的全球意识形态构成,“历史终结论”似乎正在成为现实。当时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任教的鞠建东开始思考,究竟什么样的世界秩序可以实现世界的永久和平。他认为,新的治理体系应该是一个多极体系,而一个稳定的多极体系至少需要三个以上的大国来支撑。
21世纪初,全球贸易自由化浪潮澎湃,中国也于2001年底加入WTO,鞠建东提出了促进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构想,使其与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共同构成三足鼎立的世界秩序。然而,当时由于中国GDP仅为美国约十分之一,经济体量和国际影响力都难支撑中国成为多极世界中的一级。鞠建东教授的构想也四处碰壁。
后来,时间来到2007、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全球金融危机相继爆发......而在2013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以美国为核心的旧贸易结构被以美国、德国、中国为核心的北美、欧洲、亚洲价值链“三足鼎立”的新结构所取代。然而,作为经济基础的全球价值链发生变化的同时,作为上层建筑的国际货币体系却没有相应地调整,时至今日,美元依然是全球外汇市场的绝对主导。
2016年,中美两国达到了鞠建东提出大国竞争的两个前提条件:追赶国的制造业超过守成国(2010年中国制造业产值超过美国);追赶国的GDP达到守成国的60%(2016年,中国GDP达到美国GDP的60%)。果然,2018年,中美贸易战爆发,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表象化。
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是世界和平的必要条件
鞠建东教授认为,目前人类又一次来到了世界秩序演变的十字路口,是经济基础(全球价值链)改变上层建筑(国际货币体系),还是美国通过美元地位改变经济基础,仍未可知。但是从经济学家的角度分析,只有战争的收益小于战争的成本时,和平才能实现。从这个角度来讲,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便是世界和平的必要条件。
鞠建东表示,作为国际主导货币,美元是美国最核心的力量,美国可以通过大量发行美元征收国际铸币税,也可以利用美元进行金融制裁,这都可能改变经济基础的结构。此外,以美元计价的资产是全球唯一避险资产,若军事冲突发生,全球资产就会流向美元资产,这将进一步补强美国的经济、技术和军事实力,从而反哺军事冲突。换言之,只要军事冲突存在,美元就会获益。如果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那么美元与人民币将共同承担战争风险,中美军事冲突的风险也将大大降低。“所以,为了实现和平,人民币一定要成为国际货币。”
鞠建东指出,要使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我国的资本账户就要开放,尽管开放资本账户可能会出现资本外逃,加大金融危机的风险,但如若不开放资本账户,被金融封锁的风险则会加大。“所以,防范金融危机与金融制裁双风险,是我们现阶段面临大国竞争最重要、最基本的挑战。”鞠建东说。
关于如何开放资本账户,鞠建东也在新作中提出了自己的政策建议——顶层设计+摸着石头过河。具体而言,包括货币政策的突变型技术创新:建立资本跨境流动的防火墙,并选择在人民币升值期间有序开放资本账户;货币技术的突变型创新:建立数字货币跨境支付平台;试点:选择一些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高校作为资本账户的开放试点。
人民币国际化不仅对中国有利 也对世界有利
对比中国的经济总量和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市场的交易份额,可以发现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与中国经济地位存在不匹配、不均衡的现象。鞠建东在此前的演讲中曾表示,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将改变美元一家独大的局面,进而形成美元、欧元、人民币三足鼎立的货币体系。他指出,强势的美元使美国经济过分虚拟化、金融化,三足鼎立的货币体系有利于美国经济脱虚向实,对于提高美国普通老百姓的福利是有好处的。“使美元回归其应有的位置,有利于世界和平,对于中国人民有利,对美国人民也有利。”鞠建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