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经济安全与社会风险治理
——第八届“中国社会风险治理高层论坛”在京举行
中国网12月2日讯(记者蒋新宇)11月30日,第八届“中国社会风险治理高层论坛”在京举行。论坛聚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经济安全与社会风险治理”主题,旨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并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就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我国经济安全与社会风险治理的相关议题进行专业研讨和交流。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过勇教授在开幕致辞中指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已就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一系列明确的战略部署,其中特别强调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当前,我国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新形势新挑战,如何更好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维护国家安全体制机制,关注经济安全与社会安全协同联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切实保障国家长治久安,成为我们需要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要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
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栗峥在开幕致辞中指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重大决策部署,明确将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机制,有效构建新安全格局作为当前和今后工作的着力方向,这为举办本次论坛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引。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重塑全球经济格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生产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改革发展事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和挑战,必须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之间的关系,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国务院参事、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清华大学中国社会风险评估研究中心专委会主任薛澜教授在开幕致辞中指出,当前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全球性问题日益加剧,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动荡变革期。这种新形势下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调整,还包括技术革命、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多方面的挑战。特别是,随着人工智能发展进一步提速,引发了关于人工智能接近“技术奇点”的热烈讨论。他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目前存在五个方面的治理难点与挑战:一是技术发展和技术治理不同步;二是监管者和被监管者信息不对称;三是风险防范成本和效益不对等;四是机制复合体治理不协调;五是地缘政治环境不稳定。因此,有必要重视讨论人工智能带给社会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主旨发言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国务院原副秘书长江小涓教授分享了数字时代的经济社会安全中与治理相关的三个新议题。她详细探讨了数字社会正义、数字经济权益以及个人数字权益等关键问题。她指出,对于数字时代的新型安全问题,要有用数字技术进行治理、对数字技术进行治理和数字社会的本质安全治理三个层面来思考。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算法秩序成为决定个体“可知”“可得”与“可为”的重要因素。数字技术的应用不仅增强了对传统和新型安全问题的处理能力,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数字时代,经济社会安全问题呈现出新形态,旧有的平衡被打破而新的平衡尚未形成,这不仅强化了一些传统安全问题,还引发了普遍的紧张感和无序感,亟需有效应对。这是我们这个领域研究者的时代责任和学科发展机遇。
中央财经大学校长马海涛教授基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深入探讨了我国财政安全的内涵、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实现路径。他强调,确保财政安全是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关键要素之一,对于强化经济安全基础至关重要。一个稳固的财政基础能够为国家的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保障提供坚实支撑。通过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债务管理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提升财政安全水平,为国家长远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石。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朱正威教授以“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社会风险治理”为题进行了分享。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下,中国需要以制度迭代和政策创新实现制度型开放和集成性改革。然而,现代社会风险以跨域性和不确定性为特征、小概率事件也隐含着系统性风险,改革与发展本身也存在着复合型风险,这种复合型风险灾害与治理主体间的张力愈加明显。为此,在大安全大应急的背景下,需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改革、以系统集成思维推进社会风险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基于系统集成思想实现社会风险治理体系的韧性提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蔡劲松教授从文化赋能社会风险治理的角度进行了分享。他以侗族文化为例,阐明了文化与社会风险治理之间紧密的联系。蔡劲松教授将文化视为一个生命体,并从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以及行为文化建设四个维度来探讨其作用。他倡导以共轴式的文化治理模式确保核心治理目标能够有序平稳并保持有机平衡。
圆桌论坛环节,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国家风险治理与保险服务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保险学会副会长李晓林,就“经济安全与社会风险治理目标下的保险演和风险及其路径、底层逻辑和最终归宿”进行了深入探讨。他指出,风险治理的核心在于风险要素结构治理,要通过“风险演和”过程,运用组合处理、隔离处理和匹配处理等方法进行风险管理。其中保险能够重组风险结构,穿越或改变原有的风险分级与风险观分层,从而干预涉险行为,促进应险资源的有效配置,为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持。
浙江省委政法委郑琪处长围绕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这一社会风险源头预防的重要制度性安排,分享了浙江省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体系建设和数字赋能的经验。在强化监管和规范行业方面,浙江通过省级地方标准提高社会风险评估第三方机构的评估质效。这些举措在保障高质量发展、确保社会安全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风险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张强深入探讨了在超级不确定性时代构建公共安全共同体的三条韧性路径:首先,要强化多元应对的红线,通过制定和完善敏捷性应急预案来提高安全治理共同体的应急能力;其次,要夯实社会福利的底线,促进民众在常态下包容性发展的可持续能力;第三,要重视生命教育的轴线,深化内涵式的文化守护能力。这三条路径旨在建立一个更加坚韧且适应性强的公共安全体系。
浙江省新时代枫桥经验研究院院长、浙江省公安厅原副厅长金伯中就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提升基层社会矛盾化解能力进行了专门分享。面对风险社会的挑战,新时代“枫桥经验”核心在于依靠群众就地预防、化解和管控各类社会风险,实现矛盾不上交。第一,要坚持矛盾规律。第二,要坚持以人为本。第三,要坚持法治保障。第四,要坚持民主协商。第五,要坚持数字赋能。他呼吁大家共同努力,将新时代“枫桥经验”发扬光大,为建设平安中国贡献力量。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学院教授寇丽平分析了当前社会风险治理所面临的新挑战。一是社会风险表现的形式、范围、传播演变过程越来越复杂。二是民众的安全需求逐步提高,风险承受能力更为脆弱。三是信息社会推动了信任消解和风险放大。这些挑战提升了风险治理的难度。
会议还举行了六个平行分论坛,包括“宏观经济运行与社会风险治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规范化建设”、“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风险治理”、“国际形势变化与我国社会稳定风险”、“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与信访法治化”五个主题论坛和“社会风险治理青年论坛”,与会人员围绕相应主题展开深入交流研讨。
闭幕式由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姜玲教授主持。各主题论坛主持人对交流研讨情况进行汇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清华大学中国社会风险评估研究中心主任彭宗超教授作论坛总结。
据悉,清华大学中国社会风险评估研究中心成立于2016年,是清华大学国家高端智库平台的首批成员机构之一,主要从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研究和社会风险治理探索。
此次论坛由清华大学中国社会风险评估研究中心主办,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承办,清华大学应急管理研究基地、《信访与治理研究》刊物编辑部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