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好的托育服务体系
文 | 李婷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教授
一个孩子的呱呱坠地,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一个重大变化,更意味着一条漫长养育之路的开启。人口的高质量发展,在微观上体现为每一个个体的健康成长,婴幼儿照护成为迈过起跑线的第一步。这一步,不仅考验着一个家庭的修为,更是一个社会的责任,其影响不容小觑。
从家庭来看,好的托育服务能够缓解家庭养育压力,解决婴幼儿“没人带,带不好”的难题,提升家庭幸福感,从而提振家庭生育意愿。从女性发展来看,高质量的托育服务可以有效减轻女性在职场上的后顾之忧,促进女性就业率提升,推动性别平等和女性全面发展。从人口发展来看,婴幼儿期是人一生中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良好的托育服务能够为婴幼儿提供科学、专业的照护与教育,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为人口素质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从经济发展来看,托育服务的普及与提升,不仅能直接带动托育产业发展,还能整合相关服务行业,通过资源的有效融合和充分利用,提升社会的经济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并对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提出重要要求。托育服务作为婴幼儿照护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对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一个好的托育服务体系,需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普惠性。党和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托育服务相关的政策法规,均将“普惠”作为核心要求,强调服务的广泛覆盖与可负担性。这意味着,托育服务应面向全体家庭,尤其是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价格合理、质量可靠的托育服务。政府需通过补贴、优惠政策等手段降低运营成本,减轻家庭负担。在普惠托育服务体系的建设中,应确保资源的公平分配,避免城乡、区域、群体间的差异过大。这一价值取向的核心是发挥公共服务的兜底作用,实现“幼有所育”的公平利益分配,保障幼儿的平等发展机会。
其次,专业性。普惠托育服务应为婴幼儿提供全面、专业的照护和教育,确保他们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核心诉求是安全与高质量。一方面,只有安全和高质量的托育服务才能在社会上营造正向的托育文化,促进托育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为婴幼儿提供高质量的照护,也是助力儿童发展、提升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实现高质量的托育服务,需要依托专业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开展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应用实践,推动托育机构和从业人员照护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提升;同时,也需要建立包括卫生保健、营养膳食、心理健康等在内的多领域支持体系,整合资源,形成专业协同效应;此外,还需要提升托育机构的精细化管理水平,针对托育机构负责人开展运营管理培训。
再次,多主体参与性。家庭是婴幼儿成长的首要环境,家长是照护婴幼儿的第一责任人。因此,普惠托育服务体系的建设应鼓励家庭积极参与,为家长提供科学育儿的指导和支持。社区作为支持家庭养育的最直接力量,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平台,积极参与托育服务工作。作为城市公共服务和治理的基本单元,社区托育有助于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探索多样化的社区托育形式;重视社区内的邻里互助资源,充分利用社区内的其他服务项目,实现资源共享;还便于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托育服务。此外,用人单位也可以在托育服务的提供中承担重要角色。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用人单位开展托育服务,既有利于保障女性家庭成员及其他家庭照顾者的劳动参与,契合我国的就业优先战略,又彰显用人单位的企业社会责任,有助于促进职工家庭的利益和福利,增强用人单位吸引力。
最后,可持续性。普惠托育服务体系的建设应考虑其长期发展的可持续性。这包括服务体系的资金保障、人才队伍建设、政策法规的完善等方面。在资金保障方面,政府应建立常态化财政经费预算和投入机制,持续稳固财政投入,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加强高校、职业院校与托育服务机构的合作,设置托育服务相关的专业,完善婴幼儿照护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服务体系的长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制定托育人才的专业职称体系,畅通其职业发展路径,并配置相应的激励机制。这将有助于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认同和归属感,促进人才队伍的良性发展。在政策法规方面,政府需要加快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托育服务的定位、标准、监管等,为行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行业协会也需要制定行业标准和行为规范,构建托育服务的价值与理念,引导行业管理,形成行业自律。
当前,我国的托育服务体系建设仍然面临供需矛盾突出、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专业人才短缺以及政策资金不足等多重挑战。然而,在普惠性、专业性、多主体参与性以及可持续性这几个互相关联、相互促进的核心理念和原则的带动下,通过鼓励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探索与试点,必将持续推动托育服务的高质量发展,进而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