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以创新驱动赋能高质量充分就业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智库中国>

以创新驱动赋能高质量充分就业

2025-04-07 15:29

来源:工人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文 | 陈建伟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

当前,我国经济正经历从传统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的深刻转型。宏观经济数据显示出这一转型的显著特征:2023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总量突破3.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4%,增速高于“十四五”时期“年均增长7%以上”的规划目标;创新型企业数量快速增长,2023年我国国家级高新区数量发展到178个,区内聚集企业数超20万家。这些数据不仅反映了我国创新资源投入的增长与创新能力的提升,也凸显出创新驱动正在成长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量。

然而,向创新驱动迈进并非是一个平稳的线性过程,而是复杂的资源要素重组、反馈和产出效率提升。这涉及资本、技术和劳动力从传统产业向新兴领域的重新配置。以劳动力为例,其再配置涉及教育培训体系的全面改革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例如,传统制造业工人需通过职业培训转型为适应智能制造的高技能人才。这一过程不仅较为漫长,还需企业、政府和社会的协同努力以克服诸多挑战。

创新系统的投入与产出之间也呈现非线性关系,使得基于投入产出关系来扩大就业总量的政策经验难以适用。创新的范围和技术进步的速率并非仅仅是资源投入的直接结果,会受到技术扩散速度、市场适应性、政策环境等多重因素交互作用的复杂影响。因此,无法准确地通过研发投入规模和强度来推测技术创新能够取得突破的准确时间节点。例如,难以预判创新市场什么时候会出现诸如DeepSeek的突破性技术进展。

不仅如此,创新结果呈现出涌现特征,使得技术突破带来的就业需求呈现出不均衡的增减变化。这种不均衡的技术变化对就业市场产生了显著影响,尤其是在技术爆发期,可能短期内引发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例如,人工智能、机器人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集中式突破,在短时间内迅速替代了大量重复性或低技能的工作岗位。与此同时,技术创新的涌现也催生了对新技能的需求。然而,许多需要就业机会的劳动者可能缺乏这些新技能,导致劳动力市场出现供需不匹配的现象。这种技能不匹配问题难以通过教育或培训迅速解决,从而加剧了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

此外,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也会加剧创新技术爆发期的就业结构性矛盾。理论研究表明,技术进步是长期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重要驱动力,也是劳动力市场趋势性调整和短期波动的重要驱动力。短期的创新技术爆发通过提升生产效率和重塑产业结构,引发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调整。当外部需求收缩时,技术冲击的负面效应会被放大,加剧就业市场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

因此,如何在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过程中更好推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

第一,要发挥高科技企业在推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中的保障作用。高科技企业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引领角色,通过技术创新不仅推动自身发展,还能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进步,为社会创造了大量高质量就业机会。以高速宽带网络技术的推广为例,新一代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催生了智能制造、物联网、自动驾驶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在新一代通信网络建设过程中,设备制造领域的就业需求大幅增加。同时,软件开发领域也迎来了爆发式发展,网络优化、应用开发、数据分析等高技能岗位的需求持续攀升。相应就业机会的薪酬待遇等方面都展现出高质量特征,充分体现了高科技企业在创新驱动下的巨大经济和社会效应。此外,高科技企业通过技术转移与中小企业合作,促进了产业链整体升级,进一步拓宽了就业渠道。因此,培育和壮大领头型高科技企业,不仅是推动技术进步的关键举措,也是实现高质量就业的重要保障。

第二,要挖掘创新辅助型就业机会。创新驱动发展不仅依赖前沿技术的突破,还需要一个完善的创新生态提供支撑,而这一生态系统中的辅助性岗位同样为高质量就业开辟了广阔空间。这些岗位虽不直接参与技术研发,但通过研发支持、技术服务和知识产权保护等职能,能够拓宽创新驱动的就业渠道。例如,在研发支持领域,实验室技术员、数据分析师等岗位通过协助科研人员进行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加速了技术创新的进程;在技术服务领域,技术咨询师、项目经理等角色帮助企业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市场应用,推动技术商业化。随着创新活动的复杂化,这些辅助性岗位的需求将持续增长。通过完善创新生态、扩大辅助性岗位的就业容量,既能提升创新效率,又能为劳动力市场注入新活力,推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第三,要全方位加强创新驱动文化建设,为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持久支持。创新驱动文化建设是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深层动力,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活力。首先,教育体系的改革是培育创新创业文化的关键源头。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推广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实践,可以从源头提升劳动力的创新意识和市场适应性。其次,推广建设终身学习文化和加强在职培训,帮助劳动者不断更新技能,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就业需求。政府和企业可合作设立专项培训基金,支持劳动者学习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既可以缓解技能错配带来的结构性失业,还能巩固终身学习文化。此外,通过媒体宣传和公众教育,展示创新成果、普及科技知识,提升社会对创新的认知和支持度。只有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才能为创新驱动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进而巩固创新驱动下的高质量就业成果。

第四,要健全保障体系,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坚强后盾。通过为创新者分担创新风险、降低试错成本,可以有效激励更多企业和劳动者投身创新创业实践。政府可设立创新风险补偿基金,对因技术创新失败而陷入困境的企业提供财政补贴或税收减免,帮助其保留核心技术团队。同时,完善劳动纠纷调解机制,确保在企业转型或倒闭时,员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各级工会组织可以发挥更大作用,通过设立专门的科创企业劳动纠纷调解委员会,为科创企业提供快速、公正的解决渠道,减轻企业和员工的负担。此外,强化员工社保体系,通过失业保险、职业培训补贴等措施,为因创新驱动而流失岗位的劳动者提供支持和再就业机会,织牢鼓励创新的保障网。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正在试点“创新失败保障计划”,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风险补偿和员工安置支持,取得了积极效果。这类政策不仅为创新活动提供了安全保障,还通过维护劳动力市场稳定,促进了创新生态的健康发展,为高质量充分就业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撑。

以上措施相辅相成,以创新驱动赋能,共同推动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就业增长,能够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长远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申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