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于4月25日至27日在北京举行。近六年的实践证明,共建“一带一路”符合世界共同发展的大趋势,顺应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彰显了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理念,因而越走越宽广、越走越顺畅。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实现高质量发展现已成为沿线国家的普遍愿望。
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即将召开之际,智库中国专访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赵磊,就 “一带一路”的实践经验,企业如何更好参与“一带一路”,以及智库如何助力“一带一路”实现高质量发展等话题进行了精彩解答。
中国网:自2013年提出以来,“一带一路”建设已经收获了显著的成果,并吸引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参与进来。在您看来,有哪些精彩项目给您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何能够取得成功?
赵磊:首先,从区域看,当属埃塞俄比亚的系统性项目。“一带一路”的项目在埃塞俄比亚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产生了聚集效应。
亚吉铁路是一个连接非洲东部埃塞俄比亚和吉布提两国首都的跨国电气化铁路,它的开通促进了人员、商品和物资运输的互联互通,起到带动区域经济繁荣的纽带作用。
埃塞尔比亚的两个园区,东方工业园和华坚国际轻工业城,特点就是帮助当地人解决就业与创汇。东方工业园解决当地就业人员1.6万人次,华坚集团与埃塞俄比亚政府签署“埃塞俄比亚华坚国际轻工业城”项目正式协议,已在当地安置就业8000人,累计出口创汇1.2亿美元。华坚出口占埃塞俄比亚鞋业出口总量的65%,占埃塞俄比亚当地皮革采购出口的25%。这是埃塞俄比亚出口创汇、解决就业的样板企业,为埃塞俄比亚的外向型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我在赴埃塞尔比亚调研时,通过与当地官员交流了解到,他们最喜欢的埃塞尔比亚的项目就是亚吉铁路,这点出了“一带一路”的逻辑和魅力所在。“一带一路”建设强调陆海统筹,过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多属海洋发达国家,相对来说,不发达国家一直是内陆国家,亚吉铁路使一个内陆国家拥有了出海口,这有关格局。
第二个不得不说的精彩项目是中欧班列。中欧班列横贯欧亚大陆,途经不少内陆国家,实现了这些国家与海洋的联通,这是“一带一路”全球格局的展现。
第三个精彩,就是走出去与引进来的精彩。意大利政府决定加入“一带一路””成为了最近一段时期的大新闻。为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意政府成立了中国任务小组,接受意大利经济发展部和外交部的共同指导,由曾在中国工作生活10年、会讲中文的杰拉奇负责协调指挥工作。一个十年不在意大利生活的人能当选本国的部长,为什么?答案跟中国有关,因为他了解中国,换句话说意大利的选民认为他了解中国,了解中国就意味着中国有机遇,意大利就有机遇。在中国生活十年,他感受到电子支付的便利,所以要推动改革,推动意大利的电子支付。还有高铁,他提出意大利特别欢迎中国企业来意大利投资,改善基础设施,提供优质的服务,让意大利的铁路也准点。从电子支付到准点的高铁,反衬出中国经济的发展,“一带一路”是有基础的,另一方面我们还是有优势的,他们也在改革。而意大利人看中的是中国游客、与中国企业的合作,以及中意文化产业的合作,这些被认为是非常有潜质的。意大利的文化品牌,时尚品牌已经在上海落地,上海企业在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也在做文创合作。
这就是另一个角度的精彩,“一带一路”不仅赢得了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的欢迎,也逐渐赢得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支持和欢迎。
中国网:随着“一带一路”影响力提升和越来越多中国企业成功走出去,您认为中国民营企业应该如何更好参与其中?
赵磊:国有企业是主力军,民营企业是生力军。“一带一路”建设必须有民营企业的参与。国有企业主要负责重资产项目,大多数项目是重资产、硬连通、高风险为主,而民营企业做的项目大多以发挥润滑、粘合剂、催化剂的作用。有了重资产项目,自然需要轻资产项目的配合。
企业走出去一般有几个阶段:第一步是国企走出去,接下来是民营企业走出去,然后是欢迎国际优秀企业走进来,让更多的当地企业参与进来,形成“共商、共建、共享”的机制。
以埃塞俄比亚的东方工业园和华坚国际轻工业城为例,东方工业园是该国境内首个由外资建成且正式运营的工业园区,推动了埃塞俄比亚工业园的落地。2008年,中国江苏永元投资有限公司在埃投资建设东方工业园,将现代工业园发展理念和模式引入该国。江苏永元最初来此是准备生产自来水管,但发现当地毫无工业基础,便转向做水泥,结果供不应求,现在转向做园区投资和运营。作为民营企业,园区靠的是“滚动式发展”,靠在当地投资的东方水泥厂、东方钢铁厂等收入来支撑园区发展。
国有企业的园区,以中国—白俄罗斯“巨石”工业园为例,这个园区跟前面园区不一样,民营企业建园标准不高,来的企业都是劳动力密集型的,所以科技含量不高,但中白工业园却吸引到技术含量高的企业入园。中白工业园是白俄罗斯与外国合作建立的第一个工业园,位于明斯克机场附近,是白俄罗斯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中白工业园区的招商引资企业以“5+1”产业为主,包括高端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机械化工和仓储物流,定位为未来型企业,要求入园企业的附加值高,入园后能够带动白俄罗斯的企业进行产品升级换代。中白巨石工业园入园企业有38家,中国企业占19家。到2020年,工业园将产出10亿美元产品,创造6500个就业岗位。届时,入园企业数量将达到100家左右,总投资额将超过20亿美元。白俄罗斯希望以后全国三分之一的国民生产总值从中白工业园中来。
所以,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要协力配合,相互助力,发挥自己的所长,做自己能够有获得感的事和能给当地带来获得感的事情。“一带一路”要想可持续,不仅需要让企业获利,也要让当地人也受益,这个受益不仅是要大项目受益,也要进入生活,让人们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一带一路”的魅力,就这一方面,民营企业确实可以跟进。
中国网:外媒在一直在炒作“债务陷阱”““,以及“一带一路”的持续性问题,对此您怎么看待?
赵磊:“一带一路”的五通,可以说是把基础设置的互联互通认为是优先领域,但不是唯一。
在过去,就西方国家而言,外商直接投资(FDI)并不一定意味着跨国资本到别国投资建厂,很多资金可能只是出于避税或寻求高杠杆收益的目的流入他国。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希望以点带面,不仅能够走出去,更希望走进去,即帮助相关国家提升其产业基础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可以看到,在开展公路、铁路、电站、港口等基础设施项目后,中国企业正致力于推动产能合作项目以及健康、医疗、教育等民生项目,如产业园区建设,帮助这些国家发展产业基础。这样做,一是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二是出口导向,帮助这些国家换取外汇。同时,中国投资会带动当地私营部门投资,推动私营部门发展,实现经济现代化。
中国文化讲“舍得”,有舍才有得,与西方的资本逻辑不同,西方是投资一定要看回报。
中国网:“一带一路”是一项世纪工程,在目前来说,您觉得在发展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何让这一世纪工程走得更好?
赵磊:我认为需要改进的地方之一就是“一带一路”倡议被泛化。我们不能说“一带一路”无所不能,“一带一路”一定有它的能力边界,不能对“一带一路”有误解。
我所理解的“一带一路”至少有三个基本内涵。一是“一带一路”中国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中国企业“不仅要走出去,还要走进去,还要走上去”。不仅要形成产业化,还要品牌化和国际化。中国要到国际市场上经历风雨,在商品经济中见世面,要飞扬过海,这个领域考察的就是企业。
二是“一带一路”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西方国家提出本国优先时,中国人想的是世界,西方国家让自己更美好时,中国人想的是让世界更美好。
三是“一带一路”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公共产品。“一带一路”就是中国提供的公共产品,而且中国不仅提供公共产品,产品还富有层次性。首先是物质性公共产品,如铁路、港口、园区等;其次,比物质更高的是理念性公共产品,提供一套思路和解决方案,如理念“一带一路”的理念、新型国际关系、重义轻利等;最后,比理念还高的就是制度性公共产品。
中国网:智库与企业如何开展合作,共同助力“一带一路”?
赵磊:不容回避的是,“一带一路”智库研究与建设依然面临诸多问题,影响并制约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实际效果。
第一,对智库来说“一带一路”是跨学科研究,覆盖的研究领域众多。当前虽然不乏高水平研究成果和公共外交活动,但总体看来,现有以“一带一路”为研究主题的智库在术业专攻方面仍呈现博而不精、研而不透的局面。
第二,专家队伍建设亟待规范化。因为领域广、涉及多、应用性强,“一带一路”研究似乎“门槛”不高,谁都能做,但真正能够抓住痛点、瞄准现实、做出深度、提供方案的专家严重不足。很多专家的成果囿于简单空洞的政策描述,缺乏深度研究与持续跟踪调研。
第三,智库机构大多来自官方,民间力量参与少。“一带一路”研究涉及公共外交,社会智库体制机制灵活,与国外交往有一定优势。然而,当前我国社会智库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注册登记难、职称评聘难、课题立项难、成果报送难、信息获取难、决策参与难、舆论认可难、国际交流难、税费负担重等实际制约,想做事、敢做事、能做事的民间力量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
第四,虽然当前中国智库的国际交流日渐频密,但在研究方面仍然是独力研究多、合力研究少,已有的交流合作相对浅表化、随机化,缺乏深度、精准、切实解决问题的合作研究。
只有强健自身,才能更好支撑“一带一路”建设。以“一带一路”为研究主题的智库应以补足上述短板为目标,努力改进、提高水准。为此,本人特提出两点建议:
一是引导智库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实地调研。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是智库的本职所在,国际社会、政府、企业的实际需求是“一带一路”智库研究需剖析的重点议题。应当引导智库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实地调研,避免自说自话,更不能足不出户、闭门造车。要聚焦问题,深入调查研究,提升嗅觉敏锐性、学术剖析力,点穴式地解决“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问题。
二是推动建立国家级“一带一路”研究院。“一带一路”既服务于我国对外开放,又为全球治理提供公共产品,需要对其进行学理研究、动态性跟踪研究,需要有国家级的智库平台。建议整合有关研究机构力量,建立国家级“一带一路”研究院,统筹指导全国“一带一路”研究工作,制定“一带一路”研究规划,组织实施国家“一带一路”重大项目,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同时,也可作为国外对接“一带一路”的权威智库平台,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二轨外交”,展现我国的开放思路、国际化胸襟和学术话语权。
中国网: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首次举办企业家大会。这具有怎样的意义?
赵磊:首次举办企业家大会是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新亮点。这就是我们所强调的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的具体体现。让企业家、工商届先进行交流,然后去聆听,这就是一种进步,也是一种互动,也体现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我们让企业通过市场,通过商业,让企业先相互了解,有了合作框架,有了合作协议,从而回归“一带一路”的倡议属性。“一带一路”终究还是要以市场为依托,以企业为行为主体。(记者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