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至今,突出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持续蔓延,世界经贸体系被迫陷入“大停摆”。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2020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产生了剧烈冲击,但中国在1季度有效控制住疫情并成功守住经济增长底线,为全年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有利基础。
截至目前,全球疫情发展的拐点尚未到来,疫苗研发也还存在高度不确定性。部分前期疫情已经得到控制的国家最近已经出现了疫情二次爆发的情况,而部分疫情还在持续恶化的国家存在失控的风险,部分已经迎来疫情拐点的国家也可能面临疫情二次爆发的风险,这都将影响经济衰退程度以及疫后恢复的节奏。
疫情危机的复苏机理与经济金融危机具有本质区别,疫后经济复苏的节奏不仅取决于疫情持续期间对市场主体的救助政策和供应链产业链的保护政策,更取决于疫后的总需求管理政策能否及时跟进。
值得高度关注的是,疫情影响的异质性导致经济结构分化严重,短板效应显化从而开始触及底线。
值得高度关注的是,疫情冲击下,各类市场主体的行为模式可能发生剧烈调整、趋于保守。
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务必推动企业便利获得贷款,推动利率持续下行。”这一要求直指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问题。经过多年,货币政策框架转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资金在银行间市场空转,企业贷款难,尤其是民营企业贷款难问题依然突出。
全球贸易增速自2018年出现新探底现象,中国外贸环境进入了趋势性新低迷期。以美元计价,中国出口金额、进口金额、进出口总额增速分别从2010年的31.3%、38.8%、34.7%,波动下滑至2019年的0.5%、-2.7%、-1.0%。2020年的疫情冲击不过是进一步加剧了这一下行趋势。
疫情冲击下,确立合意的宏观政策工具和规模,首先需要定量分析疫情对中国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大小,以及依靠经济自发力量调整所能够达到的复苏水平和节奏,以此确立需要追加的宏观政策刺激力度。
近年来,随着改革攻坚取得成效,制度红利开始加速上扬,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TFP)出现企稳回升,但是新一轮的改革红利还没有完全释放,尚未承担起拉动中国经济常态化增长的重任。如下图所示,目前新一轮的制度红利正在加速构建并开始筑底回升,推动TFP有所改善。
结合我国经济复苏所处的阶段特征,针对下半年经济复苏面临的主要挑战和重大风险点,我们提出以下十方面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