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推荐

【坚韧生长】以科技自强自立牢牢把握国家发展主动权

来源:中国网 丨 作者:胡敏 丨 时间:2020-12-21 丨 责编:乐水

胡敏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

编者按:2020年注定将是载入人类史册的一年。

世界经历了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但是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取得了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

疫情并没有阻止中国前进的脚步,反而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

这种坚韧,是对“生命至上”的庄严承诺,也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躬身践行。

《坚韧生长》将带您回顾中国在2020年所走过的不平凡历程,铭记英雄,展望前路。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创新置于我国未来发展极端重要的位置,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阶段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未来5年和更长时期我们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的行动指南。

现在,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点,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一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等加速突破应用,颠覆式技术层出不穷,正深刻改变世界经济发展方式和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在这样的历史交汇点,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影响着国家发展主权和国家安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

改革开放4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科技实力正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但是我国科技领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依然突出,关键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从“0”到“1”的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我国科技在视野格局、创新能力、资源配置、体制政策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适应的地方,加快提升创新能力的需求极为迫切。

中国要夯实大国地位,要走向强盛复兴,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践反复证明,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了、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仍在持续深化,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深入应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遭受冲击和加速重构,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面临的风险挑战日益增多。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保持好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提升我国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着力补链、固链、强链,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决不能掉链子;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节点加快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确保在关键时刻可以做到自我循环、保持经济正常运转。这既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也是促进我国全产业链素质整体提升、应对好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的世界变局的必然要求。

当然,我们强调把握创新主动权,着力推动自主创新,绝不是关起门来搞创新。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自主创新必须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正确把握自主科技创新和加强对外科技合作,在科技研发的广泛合作和对外交流中构筑我国科技竞争新优势,这也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促进国际国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题中之义。两者绝不是相互取代、重内轻外的关系。

我们要坚持以全球视野、世界眼光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更包容的态度,广聚四海之气,多借八方之力,齐聚各类人才。只有全方位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主动布局和积极利用国际创新资源,积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才能切实提升我国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地位,提高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影响力和规制制定能力,也才能实现在自身发展中同时惠及其他国家和人民,充分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在新一轮科技竞争合作中体现出大国担当、赢得国际社会的敬仰和尊重。(责任编辑:乐水)


专栏
荐读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