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川 中国网时事评论员
“今年过节不回家,待在公司挣钱花”“与其返乡隔离十四天,不如留下多赚四五千”……据报道,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就地过年成了不少人的一种选择。国家发展改革委要求,确保节日期间商场超市运营正常,物流设施运行正常,生活物资生产企业开工正常,多措并举保障重要民生商品供应和价格总体平稳。
“理解当前疫情防控难处,就地过年也是为了老家父母亲朋的平安。”这是一名留京过年者的肺腑之言,令人动容。权威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28日、29日和30日即春运前三天,全国铁路客流同比下降七成以上。这也反衬出选择就地过年的人数不少。
就地过年,怎么过?能不能过得好?如何让家乡的亲人放心?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人民群众就地过年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从加强就地过年群众生活保障到做好就地过年群众管理服务,从确保群众出行方便有序和货运物流畅通到保障就地过年群众工资休假等合法权益,从积极营造就地过年良好氛围到落细落实各项服务保障措施,指出的方向很明确,提出的要求很具体。一旦落实到位,就能暖人身心。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谁不向往欢聚?在外辛苦一年,谁不愿回到家乡休整?牺牲与家人的团圆,搁置对家乡的思念,每一个选择就地过年的人都值得称赞。不能亏待他们,不能让他们寒心,更不能让他们过年时吃不饱、穿不暖、身心不舒畅。
按照中办国办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时刻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从讲政治高度统筹做好春节假期疫情防控和服务保障工作。坚持从实际出发,增强政策措施的精准性和人文关怀,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安心安全过好年。故此,各地各部门有责任把做好人民群众就地过年服务保障工作当作大事来抓,抓实做细,落实到位,让暖心措施直抵人心。
具体而言,首先保障好就地过年群众的生活保障,确保生活必需品不断档、不脱销。为此,要引导和支持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卖场、生鲜电商、物流配送企业保持正常运营,社区等零售网点春节假期每日营业时间不宜太短。地方各级政府和用人单位要积极做好就地过年员工特别是外地农民工假期餐饮、住宿、医疗等服务保障。学校要加强学生食堂保供稳价和住宿保障等工作,做好对留校师生的关心关爱和安全管理。
其次,要满足就地过年群众的出行需求。城市公交、地铁等公共服务单位和出租汽车企业,有责任根据需要合理调整运力和运营时间,最大程度满足就地过年群众的购物、休闲、娱乐等出行需求。
再次,不折不扣维护就地过年群众工资休假等合法权益。此前有人提出就地过年不是就地加班,加不加班应尊重民众的意愿,如果选择加班,加班费就须按照法律规定发放。落实好农民工劳动报酬权益,对就地过年的农民工做好工资休假等权益保障。此外,引导吸纳农民工较多的企业不裁员、少裁员,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对安排农民工就地过年的企业给予资金补贴。
再次,满足就地过年群众的精神需求。乡情驱也驱不散,乡愁浓得化不开,如何排遣相思,如何让就地过年群众感受到亲情?社区有责任对他们多一些抚慰,力争让他们在异乡也有在家过年的感觉。比如,可以登门慰问,送祝福,送礼物,让就地过年群众不孤单。
揆诸媒体报道,为了让就地过年群众安心、舒心和开心,不少地方已经行动起来了。发钱发消费券,景区对外来务工人员推出免费游览、门票打折、发放优惠券等优惠活动,明确提出“坚持生活物资‘不脱销、不断档’原则 , 以及鼓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场馆保障开放时间”等等。这些措施都带有温度,让人欣慰。
新春佳节在即,团圆是福,平安也是福。只要各地各部门加强组织协调,细化完善措施,层层压实责任,及时解决人民群众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特别是多推出有人情味的措施,出台能够体现出人文关怀的政策,把细致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就能让就地过年群众感受到社会的暖意。(责任编辑:唐华 乐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