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荐读

长征,红旗漫卷西风

来源:红旗文稿 丨 作者:石仲泉 丨 时间:2021-04-15 丨 责编:郭素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大力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阐述了长征的伟大意义和伟大长征精神。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征的重要论述,深入了解长征和长征精神,是对长征最好的纪念,也是对我们党百年华诞最好的庆祝,对于我们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意义重大。


  红军不怕远征难


  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进行了伟大的长征。长征开始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算起,结束以三大主力红军于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和今属宁夏的将台堡会师为标志。历时两年,纵横14个省(按现在行政区划为15个省市),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长征历时之长、规模之大、行程之远,环境之险恶、战斗之惨烈,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战争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也是极其罕见的。

  红军长征出发地不是一个。就中央红军而言,瑞金是中央首脑机关的长征出发地,于都是中央首脑机关和红军主力四个军团的集结出发地,其他方面的红军长征有各自的出发地。长征进行战略转移,开始并没有打算走很远,目的地尽管最初是有明确目标,但后来长征的路线和目的地是根据军事形势和作战情况而不断变化的,是一个动态过程。红军长征到陕北,这也不是预先设定的,直至到达甘南的哈达铺,了解到陕北有相当大的一块根据地和红军活动的情况后,中央政治局常委在榜罗镇开会正式决定前往陕北。不久,整编为陕甘支队的中央红军顺利越过六盘山主峰,毛泽东作《清平乐·六盘山》词:“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即将胜利结束时,毛泽东写下了《七律·长征》一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935年11月初,中央红军与先期到达这里的红二十五军和原在这里的红二十六、红二十七军组建的红十五军团会师。12月27日,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中指出:“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直罗镇一仗……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1936年10月9日,红四方面军指挥部到达甘肃会宁,同红一方面军会合。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指挥部到达甘肃隆德将台堡(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合。至此,三大主力红军和陕北红军完全胜利会师。


  遵义会议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


  2021年2月3日至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遵义会议是我们党历史上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会议。这次会议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历史关头召开,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了我们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历史性、标志性的,湘江战役以及遵义会议前后的系列会议对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实现党的伟大历史转折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个历史过程。

  湘江战役为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提供了契机,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央红军出发时有8.6万多人,到达湘江沿岸时有6.4万多人,渡过湘江后锐减到3万多人,红军指战员的鲜血使碧绿的湘江成为“赤水河”,以至于当地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这不仅是红军长征途中规模最浩大、鏖战最激烈、伤亡最严重、场面最惨烈的战斗,在人民军队战争史上,其残酷性、惨烈性也是罕见的。湘江战役空前惨烈的根本原因在于领导决策错误,再就是实行搬家式的行动,严重影响了行军速度。湘江战役的空前惨烈,证明了错误路线的破产,也唤起了广大红军指战员的空前觉悟,对毛泽东领导反“围剿”战争取得的胜利更加怀念,为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提供了契机,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遵义会议前的几个会议,为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作了重要准备。湘江战役后,中央领导层对今后的仗怎么打和红军向何处进军的路线发生激烈争论。在这一过程中,毛泽东已成为反对错误路线、指引长征正确方向的主角。首先是通道会议,不是党中央领导核心成员的毛泽东应邀到会,根据敌军在湘西集结近20万兵力的严峻形势,陈述了反对北上湘西改道去贵州的意见,得到主持会议的周恩来,还有张闻天、王稼祥的明确支持。其次是黎平会议。毛泽东根据敌军正向黔东北集结的严重情况,进一步建议中央放弃到湘西北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贵州北部进军。会议通过《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实行战略转兵。再次是猴场会议。中央到达瓮安乌江边猴场镇,部队正忙着准备抢渡乌江,挺进黔北。猴场会议重申“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然后向川南发展,是目前最中心的任务”,提出“政治局认为这一反攻的彻底胜利,五次‘围剿’的最后粉碎,与川黔边苏区的建立,对于我们胜利的粉碎蒋介石正在布置着对于中央红军红四方面军与二、六军团的新的‘围剿’计划,有极端重要的意义。因此政治局号召全党同志为坚决实现这一决定而斗争。”并且,指出“关于作战方针,以及作战时间与地点的选择,军委必须在政治局会议上做报告。”这就限制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限,不能自行独断。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是势所必至、众望所向、实至名归。1935年1月,党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解决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张闻天代表他和毛泽东、王稼祥作联合发言,以毛泽东的观点为主导,批评了“左”倾军事领导。毛泽东作长篇发言,展开地批评了错误军事路线。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委托张闻天起草《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取消长征前成立的“三人团”。这样,遵义会议在危急关头,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统治,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后的几个会议,进一步加强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一是“鸡鸣三省”会议。1935年2月,红军进到云贵川三省交界的一个叫鸡鸣三省的村子里时,中央政治局和军委再次召开了中央常委分工会,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的责任,毛泽东为周恩来在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二是苟坝会议。红军二渡赤水后再克遵义城,歼灭和击溃敌军两个师又八个团。这一胜利使红军将士情绪高涨,林彪等提出攻打遵义西的打鼓新场建议。在3月10日的苟坝会议上,除毛泽东外,与会的多数人都赞同进攻打鼓新场。深夜,毛泽东去找负责起草命令的周恩来,建议缓发作战命令。次日重新开会,毛泽东说服与会者放弃进攻打鼓新场计划。会后,根据毛泽东提议成立三人小组,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组成,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这个新“三人团”,毛泽东虽不是“团长”,但周恩来非常尊重毛泽东的意见,实际上毛泽东起到了决策人作用。三是会理会议。1935年5月12日,中共中央在会理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对林彪所谓“走了弓背”的谬论进行驳斥,进一步阐明了只有机动作战才能摆脱敌人重兵包围的作战方针,维护了党和红军的团结统一,维护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


  豪情万丈的长征精神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来到西吉县将台堡,瞻仰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参观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纪念馆时说:“我们党领导的红军长征,谱写了豪情万丈的英雄史诗。”2016年10月21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征精神的重要论述,是我们解读长征精神的科学指南。

  革命理想高于天,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和对党的坚定信念,是长征精神的根本要义。红军长征首先是革命与反革命两种力量、光明与黑暗两种命运的大搏斗。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搏击中,共产党内部的思想也有尖锐斗争。同时,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使红军一再面临饥寒伤病、艰难险阻的严重考验。红军长征既要同围追堵截的几十万国民党军浴血奋战,又要与党内的错误思想展开斗争,还要克服高山大川、雪山草地等天然屏障的阻隔困厄。广大红军将士靠什么来战胜敌人、克服险阻、渡过艰难? 首要的一条就是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和对党能够领导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这是战胜敌人、克服险阻、度过艰难的原动力,是长征精神的源泉。中国革命能够最终取得胜利,从思想意识层面上讲,理想信念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这是一切精神动力之源。

  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是长征精神的集中体现。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红军基于理想信念铸成了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有了这种精神状态,在正确思想路线的指导下,长征就能取得胜利。各路红军都遭受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与数倍于己的敌人进行生死决战,尽管有巨大牺牲,但都摆脱了敌人的围堵,最后胜利会师。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都过了雪山草地,特别是红四方面军和编入其序列的原红一方面军部分指战员,有的是三次爬雪山过草地,每次都有不少同志长眠在那里,但他们始终百折不挠、矢志不渝,展现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作风。一些经历长征的老红军说: “在那种特殊环境下,早将生死置之度外。我们参加红军受教育懂得了革命道理。我们现在吃苦,是为了子孙后代不再吃苦。我们牺牲了,是为了解放天下穷苦人,这种牺牲值得。因此,打仗个个奋勇争先,不怕死。毛主席讲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实际上当时就是这么做的。”长征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进行曲。红军指战员正是有了这种精神状态,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就无往而不胜。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是长征精神形成的科学指南。对革命的忠诚和对党的坚信,不怕艰难困苦和流血牺牲的精神,是红军将士作为革命军人的基本素质,但仅有这种精神,并不能使革命必然取得胜利。在错误路线指导下,红军将士也能发挥这种精神,并谱写出湘江战役那种天惊地撼的英雄史诗,但其结局是异常惨烈的。只有在正确的路线和战略战术的指导下,长征精神才能结出丰硕之果,引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这是长征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红军长征能够胜利会师陕北,找到开辟新局面的落脚点, 要归功于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红军长征才有了一套正确的思想路线、军事路线和战略战术,红军才最终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前堵后追,变被动为主动,指战员的战斗力才得到充分发挥,仗才打得虎虎生威,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遵义会议的鲜明特点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确立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创造性地制定和实施符合中国革命特点的战略策略。这说明,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才能把中国革命事业引向胜利。

  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高尚品德,是长征精神转化成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条件。红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这支军队与其他军队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它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能够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因而它具有其他军队所没有的巨大凝聚力和战斗力。有的老红军回忆过草地的情形时说:“那个草地尽是水草,深一脚浅一脚地分不清哪里能走、哪里不能走。大家忙着赶路,一个同志不小心,陷进泥潭里了。我们那时不知道,掉进去后,不能往上挣扎,只能斜躺着蹬草兜,往浅处翻滚移动,就能脱离危险。那个同志拼命往上挣扎,结果越陷越深。这时,另一个队年纪大一点的同志刚好走到这里,毅然地踏进泥潭将那个同志拉上来了,而这位年纪大一点的同志却栽倒在泥潭里,呛了有毒的肮脏草水,再也没有抢救过来。在困难面前,在生死面前,我们红军战士想到的先是别人,而不是自己。”这种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品德,是红军战胜困难的巨大精神力量,是长征精神的生动教材。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获得人民群众支持和帮助,是长征精神形成的坚实基础。红军是人民的军队, 红军脱离了人民就无法生存。红军进行长征也是如此。没有粮食,没有必要的物质条件,任何精神力量都难以发挥作用。中央红军行进到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时,三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留给老百姓的人。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继续北上,经过大凉山彝族聚居区时,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同彝族果基部落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红军顺利通过了这个地区。从1935年4月至1936年8月,在四川阿坝地区,先是红四方面军接应中央红军到此开辟新苏区,接着是三个方面红军长征先后过境和留驻这里,总共16个月。阿坝地区藏、羌、回、汉各族人民,将支援供给在此的红军军需当作重要使命,为红军筹集了大量的粮食、牲畜、土盐、干牛肉、猪膘、食油和蔬菜等。红军纪律严明,所筹军需,或打借条,或付银洋。这些都是长征中红军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获得人民群众支持和帮助的真实写照。长征极大地践行丰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


  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2019年5月20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指出:“我们不能忘记党的初心和使命,不能忘记革命理想和革命宗旨,要继续高举革命的旗帜,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现在我们正走在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要继往开来再出发!”2021年2月3日至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调研时指出:“要结合即将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从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中深刻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咬定目标、勇往直前,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大力弘扬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精神,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具有强大精神支柱。长征胜利启示我们: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没有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没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撑,要取得长征胜利是不可想象的。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我们过去靠坚定理想信念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需要坚定理想信念。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必然会面临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各种风险和挑战,更加需要弘扬党和国家历史上创造的包括伟大长征精神在内的一系列伟大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崇高理想信念而矢志奋斗。”“在新长征路上,我们要战胜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重大风险挑战,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依然要靠全党全国人民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革命意志。”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科学指南。长征是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我们党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找到了指引这条道路的正确理论。党和国家的历史发展证明,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就取得成功;背离这条思想路线,就会遭受挫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项极其艰巨复杂的伟大工程,要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各种困难、风险、挑战,特别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握好不断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不断作出新的科学回答,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大力弘扬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长征走的是雪山峻岭,渡的是大河险滩,过的是荒原草地,但每一个行程、每一次突围、每一场战斗都从战略全局出发,既赢得了战争胜利,也赢得了战略主动。这既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智慧。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团结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力量,是凝聚人心、成就伟业的重要保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伟大长征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控制也有可能演变为政治风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必须要经过更为艰苦的奋斗,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这就更加需要我们大力弘扬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像长征那样,手挽着手,心连着心,步调一致向前进,就一定能够走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新时代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就是要贯彻落实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引导全党深刻认识党的性质宗旨,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把14亿多中国人民凝聚成众志成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85年前的长征已载入史册,但这段历史谱写的伟大长征精神是永存的,是我们党、国家和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已经和必将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精神动力。

  (作者: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专栏
荐读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