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推荐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来源:中国网 丨 作者:蔡宏波 姜枫 丨 时间:2021-12-26 丨 责编:吴佳潼

蔡宏波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姜枫 集美大学产业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十九届六中全会再提“促进共同富裕”,是在强调“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以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基础上,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对共同富裕提高认识和凝聚共识的重要指引。其中,我们应该看到,显著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在“十三五”期间已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后,“十四五”期间,聚焦“扩中”,把构建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放在共同富裕的时代背景下重新考量,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等收入群体是一个地域在一定时期内收入水平处于中等区间范围内的所有人员的集体,该群体是动态变化的,即不同时期应具有不同的界定标准。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不仅具有明显的现实含义,更有助于未来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可持续增长和社会繁荣稳定。

一是推进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当前制约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因素是本土企业生产高质量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滞后于消费者对高质量产品的中高端需求。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使社会整体消费能力得到提升,致使居民的中高端需求得到释放,进而倒逼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此外,在当前疫情肆虐和国际经贸环境恶化的情况下,核心竞争力的缺失导致中国的高端产业较易受到冲击。而且,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正在由高速增长转换为高质量发展,人力资源变为最宝贵的经济增长驱动要素。中等收入群体是全社会人力资源的中坚力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有利于提升全社会整体劳动力素质,也进一步促进传统产业进行产业变革和科技创新,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二是进一步扩大内需。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可以提升中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尤其是对于原本的低收入群体来说,在其进入到中等收入群体之后,其收入水平和消费意愿都得到大幅提升。居民消费意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居民倾向于消费的程度,相对来说,收入较低的居民具有更强的消费意愿。因此,以促进低收入群体进入中等收入群体这一方法进行“扩中”将使得社会整体的消费意愿不断增强,最终达到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目的。

三是有助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而成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一些国家由于经济内生发展动力不足、贫富差距较大或其体制原因迟迟不能跨过中等收入陷阱,而那些已经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其中等收入群体占比都已达到或超过50%,基本形成“橄榄型”社会。在当前中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还不到30%的情况下,进一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是形成“橄榄型”社会、帮助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

“橄榄型”分配结构将使更多人处于收入平均数周围,大幅缓解多数人“被平均”的现象。从区域发展的角度来说,也有助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差距。此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求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个环节,这就对改善收入分配结构和促进国民消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无疑很好满足这两个要求。

中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进入到快速提高阶段,根据相关标准计算,当前中国这一比重在30%左右。这一数据直接体现了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稳步扩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初步成果。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仍存在中等收入群体占比较低、中等收入群体区域分布差异明显、中等收入群体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较低等问题。

目前,中国的收入分配结构主要是以中低收入群体为主的金字塔型,低收入群体约占60%,因此未来精准“扩中”、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工作就是要努力把其中60%的低收入者提升至中等收入群体。争取到2035年,中国中等收入群体占比达到50%。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应从整体宏观经济考虑。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稳定性因素明显增多,因此政策制定在宏观层面要注意抵御风险。

一方面要着重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使更多低收入者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着重稳定农民工就业,增加农民工工资性收入,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加快进城务工农民的市民化进程;完善社会保障兜底政策,加强低收入群体尤其是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提供更多保障性的职业培训;做好低收入群体技能水平提升服务,提升低收入群体的劳动生产效率和工作匹配能力。

另一方面,要根据中等收入群体分布的地区差异,采取“因地制宜”的“扩中”方案。据相关研究测算,城镇地区的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显著高于农村地区,因此,未来“扩中”的主战场主要应放在农村地区。对于农村地区的低收入群体,要着重增加其收入,使其快速进入中等收入群体。对于城镇地区的居民,其政策设定不仅要聚焦于“扩中”,而且要使更多处于中等收入群体内部中下层的居民快速向中高等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迈进,大幅提升其生活水平,增强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稳定中等收入群体,其重点在于培育创造更多中高收入岗位,从根本上提高低收入群体和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一方面,有序放开服务业市场,出台针对性措施支持服务业发展,拓宽就业渠道,使更多劳动者进入该领域就业。另一方面,着重结合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和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积极发展现代化农业,提高农民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使之快速进入到中等收入群体。

培育中等收入群体,要坚决依靠稳定和扩大就业。一方面,面对如今“机器换人”愈演愈烈的情况,通过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增强劳动者的不可替代性,错开其与机器在简单重复劳动上的竞争,不仅能一定程度上应对“机器换人”,也能更好满足企业对普通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缓解人力资源“失衡”现象。此外,要积极引导社会群体不断开拓新型就业渠道,扩大就业范围。

另一方面,借鉴其他国家发展经验,就业率长期得不到提升的经济体有很大风险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其内部经济发展停滞、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因此,稳定和扩大就业是培育中等收入群体、形成“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的重要路径。

促进中等收入群体,还要继续优化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的政策体系与相应的调节机制。着重提升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特别是一线劳动者的报酬,建立更加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同时更好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积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发展慈善事业,促进共同富裕。这既有利于帮助低收入者进入中等收入群体,也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实现更合理的收入分配。(责任编辑:乐水)

专栏
荐读
专题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