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佳莎 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研究员、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副教授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正从传统要素驱动全面向创新驱动转型、从开放发展向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转变,经济发展面临中长期的结构性转型与短期稳增长、控风险的多重挑战。从1月17日国新办发布的2021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来看,尽管面临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但中国宏观经济仍然表现出强大的韧性,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14.37万亿,比上年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经济平稳复苏,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首先,中国三大产业复苏明显。其中,第一产业增长显著高于疫情之前,第一产业增加值为8.3万亿,比上年增长7.1%。第二产业实现强劲增长,增加值为45.1万亿,比上年增长8.2%。不过,延续第四季度工业增速逐渐回归常态的特征,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幅度降为4.3%。第三产业逐步修复,增加值为61万亿,比上年增长8.2%。但不同行业复苏进度出现分化。电信广播电视及卫星传输服务、货币金融服务、资本市场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保持在较高景气区间,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存在下滑风险。
其次,创新驱动发展态势持续向好。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8.2%、12.9%,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8.6和3.3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分别增长145.6%、44.9%、33.3%、22.3%。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7.1%,快于全部投资12.2个百分点。全社会研发(R&D)经费支出比上年增长14.2%,延续了“十三五”以来两位数以上的增长态势;研发经费支出与GDP之比达到2.44%。
再次,全球供应中心效应继续保持。货物进出口延续强劲增长态势,贸易结构持续优化。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39万亿,比上年增长21.4%,货物进出口顺差比上年扩大20.4%,贸易顺差扩大至4.4万亿。货物贸易对中国经济同比增长产生较强拉动作用。2021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拉动经济增长1.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20.9%,有力支撑了中国经济的常态化进程。
第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复苏偏弱。全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54万亿,比上年增长4.9%;两年平均增长3.9%,低于2019年1.5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增长0.4%,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4.4%,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尽管制造业投资强劲复苏,增长达13.5%,但复苏力度尚不足以弥补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增速回落。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万亿,比上年增长12.5%,两年平均增长3.9%,远未恢复到2019年8%的增速水平,居民消费支出可能出现持续低迷。
最后,供需价格走势分化。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影响,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8.1%,而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9%。受成本上升和需求下滑两端挤压,中下游生产者利润空间缩小,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困难。
面对国际疫情防控政策变化、极端气候频发、经济结构转型风险等多重压力,中国宏观经济实现常态化将面临不小的挑战,原因有以下三点:
其一,预计2022年主要西方国家将采取全面放开的防疫政策,这将带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再调整再平衡,会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逻辑带来巨大挑战和不确定性,需要做好应对进出口贸易回落的准备。
其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导致生产者价格涨幅进一步提升,而消费者价格涨幅回落反映出消费者对居民未来收入信心不足,消费支出保守化倾向明显,这将不利于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恢复。可考虑出台针对中小企业的减税降费政策和针对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补贴措施,缓解企业经营压力和资金周转压力,提振消费者信心。
其三,中国经济结构转型进入深水区,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不仅存在短期供给能力的损失,甚至还存在潜在增长能力下降的风险。当前要把稳增长放在突出位置,宏观经济政策应更加注重分类精准调控,避免各种结构性政策的非预期性叠加对宏观经济复苏的负面影响,避免过快退出规模性政策,保持经济持续恢复发展的态势不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责任编辑:王鑫)